最近几年,精品书店越来越成为各大城市的网红打卡点,从鸢屋书店到诚品书店,从言几又到西西弗斯,各家精品书店都是文艺青年的最爱,然而就在最近又一家鸢屋书店即将歇业的消息传来,精品书店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一、又一家鸢屋书店即将歇业?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TSUTAYA BOOKSTOR(茑屋书店)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发布闭店通知,“因公司业务调整”,将于2025年8月31日(周日)22:00终止营业。
据了解,TSUTAYA BOOKSTORE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坐落于成都市核心地段,2022年8月31日试营业。这是茑屋书店在中国开出的第6家门店,既是西南首店,也是茑屋书店目前在成都开设的唯一一家门店。
据中国商报报道,在此之前,茑屋书店自去年10月至今已经关闭了其位于国内的3家门店——西安迈科中心店、上海MOHO店和天津仁恒伊势丹店。茑屋投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上述3家门店的关闭均是受到加盟商业务调整影响。
其官方小程序显示,截至目前,茑屋书店在国内共有12家店铺,除了即将关闭的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之外,其余店铺分别为深圳中洲湾店、重庆印象城店、宁波K11店、杭州天目里店、上海前滩太古里店、上海上生新所店、武汉江汉路店、无锡周新里店、无锡惠山映月里店、青岛海天MALL店、北京朝阳THE BOX店。
据扬子晚报报道,茑屋书店是日本知名书店品牌,2020年在杭州天目里开设中国首店,进入中国市场5年,加上已宣布停止营业的三家门店,茑屋书店在中国大陆一共开设了15家门店,最新开张的门店位于无锡惠山映月里,开业于2024年12月28日。
二、精品书店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又一家茑屋书店即将歇业的消息,让不少人感到惋惜,茑屋书店的困境,也让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精品书店的未来在哪里?
首先,精品书店为什么会快速走红?以茑屋书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其核心在于彻底颠覆了传统书店单一售书的模式边界。它们巧妙地将纸质书籍作为文化载体与情感纽带,有机融合咖啡轻食、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多元场景,构建出“第三空间”的独特定位。这种以书为媒介延伸出的复合型消费体验,精准契合了都市人群对慢生活美学的追求——人们不仅来此选购读物,更是为了享受翻书时指尖摩挲纸张的触感、品味手冲咖啡氤氲的香气、参与作家签售会的思想碰撞。社交媒体时代,这些充满设计感的空间天然具备传播属性,消费者自发分享的美图与打卡笔记形成裂变效应,使书店一跃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与网红经济的典型样本。
我们看到基本上大多数精品书店都是一个典型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书成为了一种背景板式的存在,大多数人是从书架上买一本书,点一杯卡布奇诺坐到窗前去喝,与之同行的伙伴要么帮助其拍照打卡,要么与其一起分享一些蛋糕甜点,最终形成一种类似于英式下午茶的玩法,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甚至于在不少地方逐渐形成了类似于带着苹果MacBook去星巴克点咖啡拍照的玩法,只是这里书架成为了最好的背景,也成为了不少文艺青年最好的社交货币。
其次,网红模式为什么没有长久生命力?尽管精品书店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关注与资本青睐,但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网红经济的本质具有强烈的“短期效应”特征。一个以“打卡”为核心的消费行为,往往建立在新鲜感、社交货币和审美刺激的基础上,其背后缺乏足够的消费粘性与复购动力。消费者可能愿意为一次“仪式感”的体验买单,但很难持续为同样的空间与服务重复消费。当新鲜感褪去,社交媒体热度下降,消费者回归理性消费,那些依赖“颜值经济”与流量红利的精品书店便开始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市场规律:依赖“网红属性”吸引流量的商业模式,往往难以抵御市场波动与消费者审美疲劳的双重冲击。一旦无法将“流量”有效转化为“留量”,即无法建立稳定的用户复购机制与长期消费关系,书店的可持续经营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对于大部分的文艺青年来说,书吧式的精品书店模式只能帮助其完成一两次拍照打卡,不可能长期前往,后面往往就会换成类似于逛展、骑行、飞盘等其他的文娱方式,一旦这种模式形成,书店也就失去了长期的顾客和反复回购的价值。
第三,精品书店应该考虑如何实现长红?当“网红模式”的光环逐渐褪去,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短红”走向“长红”,构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商业模式。一家真正优秀的书店,其核心竞争力不应仅仅停留在空间设计与氛围营造上,而应回归到“书”本身的价值——即通过高质量的图书选品、专业的知识服务与深度的文化交流,吸引并留住真正热爱阅读的用户群体。
具体而言,书店应建立起一套具有独特审美与专业深度的选书体系,能够为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精准的阅读指引与发现新知的可能。同时,书店应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会、作者分享、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形成稳定的社群互动与用户粘性。更重要的是,书店需要构建起一种“会员制”或“社群化”的运营模式,通过积分、专属活动、定制服务等方式,提升用户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就像一些欧美国家的小型精品书店一样,通过持续的文化传播培养了消费者持续性的复购需求,我们出国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在日本或者欧洲国家,一家不大的小书店也许并没有多么好的装饰,但是门口的几张小桌子,一个老板与顾客聊着书里的内容,这往往会形成一种极具黏性的场景,让人沉迷,甚至不断地前往回购。
第四,书店的未来到底在何方呢?长期来看,书店作为一种文化业态,其未来发展不应被局限于“网红”或“非网红”的二元对立,而应探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可能性。当“网红属性”逐渐褪去,对于书店而言,或许并非危机,而是一个重新定位、回归本质、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契机。
未来的书店,可以更加专注于某一垂直领域的深耕,如儿童阅读、艺术设计、人文社科、小众文学等,成为特定读者群体的“精神家园”;也可以与社区、学校、企业等机构深度合作,拓展文化服务的边界,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探索“书店+教育”“书店+旅游”“书店+数字内容”等跨界融合模式,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因此,书店的未来,不在于追求一时的流量与热度,而在于能否在喧嚣的商业环境中,坚守文化初心,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与服务,这才是书店该有的模样,大家想象中的书店该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