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京东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零售收入3100亿,同比+20%,超市场预期。零售净利润140亿,同比+38%,大超市场预期。但是新业务(主要是外卖)亏了147亿,同样大超预期,京东外卖果然是“百亿补贴”。
市场一看京东都亏这么多,后半场血拼的美团和阿里岂不是亏得更惨?于是,今天京东、美团和阿里都一块跌2-3%,还带崩了港股市场。
说实话,我有点怀念当年互联网反垄断的时候了。
在互联网反垄断之前,互联网企业花了很多钱在烧新项目,为了抢夺更多流量份额,彼此内卷得很。但也有约束限制行业过度扩张,这也限制了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开支,尤其是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本开支,倒逼互联网公司专注核心业务,减少无谓的内卷。
虽然限制了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扩张,但同时也为公司省下了大笔开销。互联网企业勒紧腰带过日子,反而增厚了利润,改善了现金流。企业反而有大把资金来进行股权回购,现金分红。
如今,我们互联网公司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专心发展AI,对标海外科技龙头企业的腾讯,一类就是放着AI不弄搞百亿外卖补贴的红蓝黄三家。从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到现在,AI产业已经走了差不多3年时间了,究竟谁在搞AI,谁在瞎扯蛋,市场已经用脚投票。
补充其他信息:
3、银行指数今天继续逆势下跌1.5%,跌幅比前天更大了。但这次,基本面上看到了明显利空。昨天,央妈披露了7月金融数据,7月新增贷款出现了2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上一次,还是2005年7月。拆分细项来看,居民短期贷款少了3827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少了1100亿,企业短期贷款少了5500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少了2600亿,加起来少了1.3万亿。
我之前就经常给大家说,如今居民买房的意愿越来越低,企业举债投资的意愿也不强,贷款需求是持续下降。银行就是做放D业务的,未来一段时间银行收入大概率也是继续小增长甚至不怎么增长。
没人想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是坏事。
但对于企业来说,算不算是坏事呢?
比如光伏行业,以前20家公司一起找银行贷款扩产能,一下子生产出比市场需求多10倍数量的产品,彼此之间竞争降价,20家公司统统都不赚钱,而且每年都要给银行偿还利息。
如今,这20家光伏企业全部躺平,不找银行贷款扩产能,每年就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数量的产品,只赚取合理的利润,给股东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这反而是好事,这就是反内卷想做的事情。
就好像前几年互联网行业反垄断,虽然限制了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扩张,但同时也为公司省下了大笔开销。互联网企业勒紧腰带过日子,反而增厚了利润,改善了现金流。企业反而有大把资金来进行股权回购,现金分红。
合理扩张,有益身心。强行扩张,灰飞烟灭。这才符合这几年反复强调的高质量发展。
4、这几天不知道什么情况,刷到了大量关于“居民存款搬家”的推送信息。我看了一些视频的数据推算,都不算太严谨,居民存款搬家究竟是不是搬到股市,搬多少,我也研究过,其实都很难具体跟踪到。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随着股票市场不断上涨,那些手上只有低息债券、银行理财的人会越来越“FOMO(错失恐惧症)”。
另外,如果居民存款真的在搬家,那我之前写的也算是遥遥领先了
5、今天早上,有报道称一线光伏组件对外报价上涨了,并且出现了部分缺货情况。之前市场一直担心,反内卷推动光伏硅料(上游)涨价,会不会影响下游需求呢?会不会无法传导涨价效应呢?事实证明,是可以传导的。涨价可以传导,这就说明是光伏企业自己太卷了
过去两年,资金抱团红利股,本质就是主动反内卷。每年把赚到的钱分了就算了,不要再做无谓的扩张了。其实,新能源行业每年的需求增速并不差,比很多夕阳行业强多了。就是因为供给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导致内卷,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反而不如很多躺平的夕阳行业。
6、继续给大家展示我们的网格交易记录。下面是佐罗统计的网格交易记录,第二个表是网格组合,我们自己跟投的会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