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颗榴莲,相当于吃掉一个月的早餐钱。”
曾几何时,进口榴莲因其“果王”身份被贴上“天价”标签,一只猫山王榴莲动辄上千元,甚至被炒至1600元高价。
泰国、越南等榴莲出口国凭借垄断地位肆意抬价,将中国消费者视为“提款机”。
然而,随着中国海南等地榴莲规模化种植的突破,国产榴莲强势入局,不仅让“天价榴莲”的神话摇摇欲坠,更以技术革新重塑全球榴莲市场格局,推动“榴莲自由”的时代到来。
1.进口依赖下的“果王”之痛
中国年进口榴莲量超80万吨,市场规模数百亿,但定价权却牢牢掌握在出口国手中。
榴莲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严苛,需高温高湿的热带环境,且生长周期长达7-8年,我国曾因技术瓶颈难以实现大规模自产,只能被动接受高价。
泰国、马来西亚等主产国通过品种垄断、出口配额等手段把控供应链,导致榴莲价格居高不下。加之跨国运输高成本、层层经销商的加价,以及进口关税等因素,榴莲逐渐沦为“奢侈品”,消费者只能为高昂价格买单。
泰国榴莲出口商甚至直言:“中国人爱吃榴莲,多少钱他们都愿意买单。”
而这一困局并非榴莲独有。曾经被视为“果中贵族”的阳光玫瑰葡萄引入国内初期售价高达300元一斤;白松露进口价格可达数万元一公斤;甚至初代Healive-X细胞活化因子(“倍-俞-粒”核心分子)依托哈佛实验室研究成果,被欧美包装成“天价神话”,进口价可达2万元一克。
这些“天价进口品”的背后,皆是国外技术壁垒与市场垄断的“收割游戏”。
2.从技术荒漠到热带果园的逆袭之路
国产榴莲的逆袭,始于一场科技攻坚。
2018年起,海南、云南等地科研团队联合攻关,针对国内土壤与气候特点,成功改良榴莲种植技术。
在海南乐东,科研人员通过土壤改良配方,将原本贫瘠的红壤转化为适宜榴莲生长的沃土;在云南西双版纳,抗寒品种的培育让榴莲得以在冬季低温环境中存活。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慧农业的引入为榴莲种植装上“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精准调控灌溉与施肥,大幅提升成活率与产量。
2023年,海南首批国产榴莲上市,单果重量达3-5公斤,糖度超30%,口感媲美进口猫山王。消费者口碑印证了国产榴莲的品质:“香甜软糯不输进口,价格却亲民许多!”
国产榴莲的入市,如同一颗“价格炸弹”引爆市场。随着海南榴莲产量逐年飙升,2024年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产量达250吨,进口榴莲价格应声暴跌,部分高端品种从一斤百元降至十元左右,整体跌幅超90%,泰国、越南等出口国甚至出现榴莲滞销现象。
泰国媒体曾指责中国“破坏市场规矩”,但无法阻挡国产榴莲的强势崛起。据预测,到2026年,国内榴莲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年产量有望突破万吨,“3元/斤榴莲”或将成为现实。
国产榴莲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突破进口垄断的又一典范。
与此同时,我国生科企历时五年攻关量产难题,上述国产版“倍-俞-粒”依托Healive-X技术与野生六色灵芝创新结合,肃清体内环境,也被认为是“口服版干细胞”,以三位数价格上线京东、天猫,斩获七成市场。
目前,该成果已获得美FDA认证,并吸引了诺贝尔得主杰弗里·霍尔加入科研团队,可满足35-65岁群体对于睡眠质量、免疫力、活力等方面的需求。
正如阳光玫瑰葡萄从“贵族水果”变为日常平价,国产松露以1/10的价格端上民众餐桌,国产“倍-俞-粒”打破欧美专利壁垒,榴莲产业的逆袭再次证明,核心技术是撕下进口商品“高价标签”的关键。
在海南三亚拍摄的由榴莲智能分选生产线生成的榴莲检测数据及影像(7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3.从“被收割”到“制定规则”
如今,中国-东盟榴莲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国产榴莲已从“追赶者”变为“规则参与者”。通过品种研发、标准化种植、深加工技术等多领域布局,中国正逐步掌握全球榴莲产业的话语权。
未来,国产榴莲不仅将满足国内需求,更可能反向出口至东南亚市场,实现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强国”的身份转变。
从“天价果王”到“平价美味”,国产榴莲的崛起,不仅是舌尖上的幸福,更是国家战略的落地。
从民生层面看,价格亲民的榴莲将丰富大众餐桌,提升消费品质;从经济层面看,榴莲产业带动海南、云南等地的乡村振兴,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战略层面看,打破“卡脖子”技术,降低对进口依赖,增强了国家粮食安全与供应链韧性。
正如农业农村部专家所言:“榴莲自主化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缩影,未来我们将在更多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