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知乎“消失”的十年:纯粹、赚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时间:2025-08-13 22:09:06

我们熟悉的知乎,正在消失。

十年商业化之后,知乎已经不是那个知乎了。

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这是知乎给自身的定义。

2011年1月上线后,其最初定位于高质量的知识问答社区,从2013年逐渐走向大众化,直到2016年开始探索商业化。

而在最近三年,知乎更将重点定位为盈利。

随着将战略重心锚定在增长与利润上,知乎加速破圈和商业化,逐步覆盖多元场景,从卖广告到卖会员,从职业教育培训到电商,从短故事到盐言故事,再到今年押注AI。

在这个过程中,知乎亏损持续收窄,但代价是,其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达到高峰后回落。

虽然变化颇多,但每一次尝试却缺乏足够坚定的决心,知乎似乎也陷入了迷惘期。

随着短剧市场蓬勃发展,盐言故事被其寄予厚望。

盐言故事是在2023年独立出来,近两年,短剧市场火热,市场需要剧本,知乎需要资金。

从一个偏向精英层的知识问答社区,变为大众化的社区,知乎为了盈利牺牲掉了用户?

在国内,知乎和那个社区APP适合做对比?

知乎体感热度为何有所下滑?

知乎业务如此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短剧能为知乎带来哪些机会?

知乎为了盈利,在这些探索中,哪一个最能跑出来?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于玉金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知乎一直想要“纯粹”却又急需“赚钱”,这就陷入了两难。

而当下盈利压力事关生存,只能先牺牲一些知乎核心用户的精英认同感,来达成扩圈的效果。

但随着人工智能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这种扩圈到大众社区的打法,变得不太有效,反而失去了一部分核心用户的认同感。

B站也好,小红书也罢,都是立足于相对垂直用户的大众社区再向上生产一定的精英内容,核心主题是大众圈层。

而知乎则是介于专业与大众之间、更偏重于科普属性,在“城乡结合部”形成了自己的阵地。

如今试图圈层下沉的打法,则让其面目更加模糊,用户需求更难得到满足,热度下降在所难免。

不得不说,不断试错,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化路线,成为了知乎的执念。

但每一条路都恒心不足,且偏重于模仿而没有创新出知乎特色之路,也使得其路路不通,就进一步加深了知乎的焦虑。

短剧能否解救知乎呢?

答案是盐言故事作为短篇小说,确实和短剧有高度适配性。

但短篇小说创作难度明显高过中长篇网文。

同时,短篇小说改编成短剧后,往往很难让受众在浮躁的短平快节奏中感受到短篇小说的“讽刺针砭”。

这种创作体例和表现目标的不同,让知乎或许很难在短剧上突破。

知乎的机会,依然要立足于知识付费,立足于原创科普,哪怕无法暴富,但却足够持久绵长。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