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避免人脸识别技术滥用,就不能轻易“给他脸”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8-09 02:04:51


人脸识别新规落地已满两月,据南都隐私护卫队报道,重庆、上海、北京等地网信办及相关部门纷纷开展治理行动。重庆市委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专项治理工作,对部分场景下强制“刷脸”验证个人身份、安装摄像头拍摄人脸未设置提示标识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改,还开出了首张“人脸罚单”。

6月1日,国家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新规让“刷脸”这一身份识别方式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不仅需要满足充分知情且单独同意原则,且严禁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徒法不足以自行,贯彻新规尤其需要对具体应用场景逐一摸排,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合规性运用亮明监管态度。

事实上,在此之前,包括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多部法律,都明确要求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直到今年6月发布专章新规,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人脸识别必须充分知情、明示同意、单独许可,而且还得留有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在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时,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而不是设置障碍、给予非难。

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运用,在给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显示出技术扩张的某种蛮横。非经权利人明示同意就以排他性的姿态剥夺权利人选择其他验证方式,这一切都在人脸识别技术“跑马圈地”的发展过程中悉数上演。

南都隐私护卫队针对部分场景强制“刷脸”、人脸信息采集标识设置等情况走访实测发现,“刷脸”仍是一些景区主流甚至唯一的身份验证方式。另外,居民小区、地铁站、高校、商场、公园、餐厅六类场所摄像头安装密度很高,但仅有少部分设置了显著的提示标识。7月11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还实测广州30家三甲医院发现,有半数医院在线上首次建档环节存在强制患者“刷脸”情况,个别医院未充分告知人脸信息去向。

至于人脸信息被随意收集、粗放保存和肆意泄露、倒卖的情形,并没有因为文本层面立法精进而自动收敛,特别是在诸多民生应用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在推进中,对普通民众个人信息往往予取予夺,权利主体的维权意识、主张与行为较难得到有效回应,加之后续司法成本高企,普通人对自身人脸信息的交付与使用缺乏话语权。

正基于此,监管部门强势介入就显得更为迫切。人脸识别新规落地贯彻,对技术运用的各项强行限制,使得有关部门可以主动进行专项治理,同时对个案投诉更积极地响应,以个案查处推动新规落实。结合重庆首张“人脸罚单”的情况可知,售楼处私自安装人像采集设备,非法获取、保存和使用人脸信息,类似情形在近年来的人脸识别滥用案例中可谓不胜枚举,曾热传网络的“戴头盔看房”视频就是对此种技术滥用的无声控诉。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企业顶风为之,可见相关案例的惩罚力度、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广度都不尽如人意。

避免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个人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持警惕,不能轻易就“给他脸”。对强制刷脸说不,需要常态监管保持强度和力度,同时要主动回应社会成员的维权投诉,增加有效互动频次,把维权成本打下来,让违法成本抬上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