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上海银行,再吃天价罚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王婷 金角财经 时间:2025-08-08 11:57:02
这已不是上海银行首次收到“千万级”罚单,2023年也领到过超9000万元的罚单,仅这两张罚单,便让上海银行在三年内累计被罚金额突破1亿元。

作者 | 金角财经 田羽

上海银行,又出事了。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挂出一则行政处罚公示,上海银行因账户管理、清算、反假货币等8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并罚款2874.8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达2921.75万元。与这张巨额罚单同步公布的,还有15名时任管理人员的个人处罚名单。

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老本行,上海银行业绩增速乏力的关键原因,就是老本行干得不理想了。

2023-2024年,上海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34%和1.17%,2024年同比下降了0.17%,这个降幅在万亿级城商行中排名第二,仅低过长沙银行的0.2%。

此外,净利息收入方面,上海银行该收入由2023年的351.64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324.86亿元,在万亿级城商行中,这个数据只有上海银行出现下滑。

这说明了,虽然利率下降是行业痛点,但同类型、规模接近的可比上市公司,都能通过规模补救,在价降量升的背景下稳住基本盘,只有上海银行做不到。

此外,上海银行说不上亮眼的增长数据,还面临持续性方面的顾虑,主要是利润背后的投资收益占比过大。

2024年,上海银行的投资收益为131.66亿元,而更夸张的数据是同比增速,高达94.42%,在万亿级的城商行中,这个增速超过20%的就只有江苏银行的20.86%,和杭州银行的29.66%。

而为什么说这种利润增长的持续性存疑?

首先是贵金属利润大幅增长,合理推测就是黄金牛市的影响了,但黄金目前已经到了高位震荡的阶段,还能疯狂暴涨多久,恐怕要打上问号。

至于债权投资贡献的收益,业内人士也不乏谨慎的观点。

不久前,有银行金融市场部门的一线员工对媒体表示,在目前的债市行情下,以前是吃债券票息,还能吃到(债券价格上涨的)资本利得,但现在负债端和资产端利率都快‘倒挂’了,而且2024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到低位,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后面经济企稳可能还会上行,现在就是要赚波段交易的钱。

也有一家东部城商行自营部门的投资经理直言,现在的金融市场业务更卷,震荡行情也更加难做。

老本行净利息收入干得不理想、投资收益面临持续性顾虑同时,近年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越来越重要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上海银行同样并不理想。

2023-2024年,其该业务的数据由49.15亿元下滑至39.59亿元,跌幅为19.46%,在万亿级城商行中,这个跌幅仅次于南京银行的28.55%。

信用减值损失庞大且大幅增加,不良贷款却实现双降,前者表明资产质量继续恶化并严重拖累业绩,后者却显示资产质量开始改善,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现象?这需要先了解信用减值损失和不良资产的形成机制。

不良贷款是依据相关定义进行分类的,贷款属于正常关注,还是次级可疑损失等被视为不良贷款的范畴,都有明确的基本定义。而预期信用损失,则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金融模型,对最终可能损失的金额进行估算。

|预期信用损失的相关描述

上海银行这种分类变好,但损失依然巨大且增加的情况,合理推测,有可能就是类似于有一小部分贷款,从可能存在问题变为可能没有问题,但这部分金额并不高;

相比之下,更大金额的贷款,实际上是从可能存在问题转变为存在较大问题,不过这属于已归为不良贷款资产的内部转移,并不影响不良贷款的增减。然而,整体的不良程度实际上在加剧。

事实上,从一些细节中也能发现这种猜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贷款的风险三阶段划分情况为例,根据财报定义,第一阶段指信用风险无显著增加,第二阶段指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尚无客观减值证据,第三阶段则是存在客观减值证据。显然,第三阶段对应的是风险等级最高的贷款。

业绩增速并不理想、风控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刚刚换帅不久的上海银行又吃到巨额罚单,2025年或许是上海银行真正的转折之年。

参考资料:

财经数据派《8项业务违规收2921万罚单!上海银行三年已被罚超1.5亿》

行长研究《上海银行不良双降背后:不良认定缺口逾百亿,真实资产质量迷雾重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