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旺
栏目 | 低空新十年
2008年,中国商飞正式成立。
中国商飞的成立肩负着整合国内航空资源,打造我们自己的国产大飞机的使命。
成立同年,中国商飞与北航联合举办了大型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简称“大飞机班”),大飞机班由此成了为中国商用飞机自主研制输送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当时,在北航五系攻读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的何政道,在放弃了到国外深造的机会后,入选了大飞机班并担任班长,随后加入了来自中国商飞和中航工业的型号总师和国内外航空领域顶尖专家轮番集训。
一年后,何政道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直送中国商飞研发中心总体气动部,深度参与了C919国产大飞机从一个理念、立项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样机试制、下线和首飞的整个研制流程,并从助理工程师起步到破格高级工程师,从一线技术岗也一步一步走到管理岗—中国商飞研发中心C919大飞机总体技术PMO主任。
回忆起这段学习和工作经历,何政道总结称:
“加入中国商飞、进入民航领域后,民航客机国际化供应链让我建立起了全球视野,了解了高安全性飞行器的设计原理,在思维体系上打下的基础,让我后来在低空经济领域创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2015年,响应国家双创号召,何政道成为首批进入工业无人机领域科创赛道的团队,并在2018年获得上海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入选组织部青年创业英才。
在这之后,何政道连续创办多家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公司,涵盖工业巡检无人机、中大型物流无人机,应急消防机器人,空地一体智能管控平台和低空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等,并被多个大学、协会和联盟聘为低空特聘专家和创业导师。
如今作为长三角区域知名的低空专家的他,更愿意称自己为低空经济的探索者,低空产业的链接者,低空科技出海的启航者。
01 当无人机技术,遇上油田需求
说起来,何政道原本有另一条更平坦的路可以走。
自幼在油田长大的“油三代”,何政道原本有机会入职油田这条“坦途”。然而,这位喜欢看航空科技杂志的理工科男,后来选择了报考航空院校,人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通天”之路。
2015年,当何政道进入低空经济领域时,低空经济还未成为一个热门赛道,由于更多聚焦无人机产品研发,当时更多人是将其直接归为无人机赛道。
在十年前,无人机赛已经有大疆、极飞等早一批无人机企业开拓出的消费无人机、农业无人机赛道,彼时的工业无人机,依然是一片蓝海。
用何政道的话说就是,“蛮荒时代”。
“十年前,绝大部分的石油企业并不了解无人机及其价值,我们举办产品发布会和解决方案宣介会来培育市场,并坚持了十年。目前,无人机已是很多油田企业的标配。”何政道如是说。
十年前,大疆刚刚发布消费级无人机精灵2,当时市面上无人机的安全、续航等能力还远远不够支撑石油巡检的高安全、长续航和高精度的作业需要。
何政道和创业团队凭借在大飞机项目中摸爬滚打的设计研发和运营管理经验,以及对石油企业需求的深入发掘,在这期间,他甚至亲自带队吃睡在油田巡检的一线。
经过三年时间不断努力研制出首款油田巡检专用的工业级多旋翼无人机DGI-V6C,并针对油田定制开发了空地一体化智能巡检系统,解决了夜间巡检地下管线跑冒滴漏等难题。
也正因如此,他们成功拿到了中石化胜利油田无人机巡检资质,成了当时首家能开展油田常态化巡检的无人机整机企业。
回过头来看创业初期这几年,何政道坦言,“当时的我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既有熟悉航空产业的团队,又知道油田领域的痛点和需求,而且当时还拥有比较好的投融资环境,创业头三年连续获得三比融资,在疫情前公司营收已过亿,当时的创业团队也被列入科创版培育名单。
2019年疫情逐步席卷全球,很多行业命运由此开始改变,这让何政道创办的公司重要的油田客户业务受到严重冲击,何政道也迎来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
为应对传统业务下滑,公司一边把飞行器研发聚焦到既可垂直起降,又可短距滑跑的长航时和大载重物流无人机,一边探索用AI技术赋能行业场景低空应用落地。
也是在这时,何政道开始跳出原来“产品-技术-客户”思维模式,跳出舒适圈,在低空经济领域寻找更多可能。
02 将人工智能融入低空经济里
2017年,DGI-V6系统无人机产品开始进入油田巡检场景后,何政道就发现,仅依靠工业级无人机难以满足石油企业的运营需求。
行业需要一套完整无人机巡检解决方案,这直接推动了公司重要产品技术迭代,经过持续千万级投入的研发打造的东古空地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横空出世,并获上海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得到千亿级龙头上市公司战略投资。
这件事也为何政道未来创新之路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不局限于自身硬件,从客户核心需求,乃至无人机商业应用瓶颈的角度,去更完整地思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和痛点,并寻求解决方案。
2023年5月,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并在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低空经济等列入若干战略新兴产业,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进入低空经济元年。
伴随着低空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的卡点和痛点也逐步显现出来,何政道指出“目前低空领域专业人才紧缺,能够独立作业低空无人机的人才与商用无人机的数量比例已接近1:100,这直接导致无人机应用作业存在大量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靠增加无人机培训机构和院校的开设和研发新型无人机硬件太慢也太贵,更应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数以万计的低空飞手和专业人员的数千万里程积累的低空飞行和作业经验打造出低空+AI领域的智能体,反向如deepseek一样赋能未来数以百万计的低空行业从业人员。
优凯飞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在低空飞行和运营领域的典型做低空+AI的企业。
据何政道透露,“优凯飞整合了AI算法,构建了智能化航线生成系统,基于虚拟场景和飞控技术,实现了超视距巡检,在无人机执行任务过程中减少了对高端作业人才的依赖。”
现在的何政道更愿意将优凯飞比作“低空经济领域的立体高德”,他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运营平台上,相当于已经建立起了城市的虚拟地图,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无人机的飞控系统打造成了一个飞行智能体,这样无论一个建筑物如何奇特,都可以设置统一的巡检路线和拍摄规则实现无人机的智能化。”
可以看出,优凯飞智能最终赋能的是想参与到低空经济的运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从根本上解决了“能不能飞、怎么飞”的问题。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低空经济的具体应用中,优凯飞赋能的单位和应用场景,复杂作业场景下的炸机率从20%作业降低到几乎零炸机,数据采集的精度从厘米级提升到了亚毫米级,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为低空应用向更多行业和场景扩容铺平了道路。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不仅可以让现有数以万计和未来新增的数十万低空从业人才快速提升专业能力,甚至能让企业中的业务人员,或其他非专业人员用好无人机。
03 低空经济,如何落地?
根据中国民航局此前给出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进一步达到3.5万亿元。
不同于专注低空evtol整机的政府和投资机构,何政道更关注如何让低空应用落地,并实现商业闭环和挣到钱。
“低空物流这个大赛道会率先产生商业落地机会,选用合适的机型、运营技术和商业模式,将会在未来几年爆发巨大商业价值。”他告诉我们。
何政道特别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商业落地场景:
国际油轮航行到某港口停靠前,首先需要将样品和通关材料由相关人员乘船送到海关报关,等到材料验收通过后,才可以靠岸,材料递送的这一来一回往往需要大半天时间,而游轮在海上仅仅是燃料消耗,就可能要上万元的成本。
在这个场景中,如果通过选用合适的无人机运送,只需要十分钟,这极大提升报关效率,减少油轮的运营成本。
这是低空经济在载物这条赛道上诸多应用场景之一,诸如此类应用场景不胜枚举,不过,要解决这些应用场景中的需求,往往需要找到既懂航空飞行器技术、又懂各类行业客户和场景需要,还要懂如何用合法合规的运营和商业模式打造闭环的专业人才。
如今在低空经济领域已经创业十年之久的何政道,比起某某知名公司的创始人,何政道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低空经济这个至少三十年长度,数十万亿体量产业链条中新技术和产品的探索者、新场景和价值的链接者,以及新机会和利益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