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浦东世博中心举办。本届大会盛况空前,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创历届之最。青岛地铁集团受邀参会,并分享了《垂域大模型底层逻辑及未来趋势分析》,向参会各方介绍了城轨大模型创新之路。
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带队出席主要论坛,并参观体验了核心技术馆、智能终端馆等展区的前沿科技成果。青岛地铁集团下属子公司青岛智运轨道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分享了《垂域大模型底层逻辑及未来趋势分析》,向参会各方介绍了城轨大模型创新之路。
青岛地铁率先研发城轨行业垂域大模型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应用也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而言,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无法很好满足城轨行业垂直领域在场景适配性、响应速度、结果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迫切需要研发满足城轨应用的行业大模型。
今年4月25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首发,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也标志着城轨行业正式进入大模型时代。
城轨行业大模型具备四大创新亮点:一是完全解耦,实现算力、平台、大模型的完全独立,互不影响,具备部署未来更优模型的能力;二是全栈自主化,采用国产开源通识大模型为基座,自研城轨行业大模型;三是大小模型融合,采用MOE架构(分诊就医),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场景;四是数据思维链,融合行业、地铁企业等数据,构 建城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模型专业能力和准确性,增强输出结果可信性。
每年可实现运营成本节省超10亿元
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青岛地铁分享了大模型与智能体在城轨行业的创新应用成果,以及人才培养、伴随研发、供需同研、数据治理经验。目前,这些成果已在青岛地铁智慧城轨示范线——6号线全面应用,实现了数据灵活统计、知识快速查询、乘客精准服务、故障快速定位等应用,有效推动了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6号线也是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国家示范工程应用线路,场景全域覆盖后,预计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网全部应用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运营成本节省超10亿元。
人工智能让地铁服务更智能、更精准
以供电设备跳闸为例,供电智能体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定位,并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7步缩减至7步,处置效率提升70%。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