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猿
大数据企业,为什么非变不可?
曾经在数据时代站上金字塔的厂商们数据库、数据平台、数据治理、BI工具、数据分析SaaS
现在突然发现,一个问问题就自动干活的智能体,正在悄悄打破他们原有的边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创业公司在Agent框架下做数据助手,而这些新玩家,几乎不需要深耕数仓结构、不管底层系统治理,反而能快速跑出用户侧价值。
本质上,Data Agent是对原有数据系统是分层的、静态的、人工驱动的架构的一次正面冲击。
在这个变革来临的节点上,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对于数据产业链上的每个角色,它们真的需要转型吗?
哪些能力是必须重构的?哪些反而是Agent时代最该坚守的底座?
那些看起来没问题的产品和机制,在智能体视角下是不是反而成了瓶颈?
在转型过程中,哪些坑会拖垮老玩家?有没有什么通用的策略可以自救?
Data Agent不是一个新产品,它是一种调用方式、协作逻辑和系统组织方式的彻底变革。
这场变革,不是AI单方面的胜利,而是一次对旧有秩序的逼问。
大数据企业,为什么非变不可?
很多大数据厂商会觉得:Data Agent不就是加了个AI接口?我们把产品接上大模型,不也算是顺应潮流了?
可事实是,这远远不够。
Data Agent要求的,不是加个能力,而是换个逻辑。
如果你还是站在我把数据准备好、你来查的逻辑上,那你基本已经错过了智能体时代的节奏。
1. 从人为触发到智能体调度:驱动方式变了
传统数据系统的交互方式,是我知道我要查什么:工程师写SQL;运营打开BI;分析师出报表。
但Data Agent是反过来的:用户用一句话发起任务,Agent理解、拆解,再自动调用数据系统、生成分析、触发动作。
这意味着:系统必须被任务+意图驱动,而不是人+流程驱动。
你所有的接口、权限、数据结构,都要为Agent能理解、能调、能组合重新设计。
如果你的系统还需要人手工选择字段、手动选表、配置报表,那你和Agent的世界,就是平行宇宙。
2. 从系统分层到系统协同:组织结构变了
传统数据栈,是一个井字型结构:存储归存储;处理归处理;分析归分析;展示归展示。
中间靠ETL和工程串起来,边界清晰,组织稳定。
而Data Agent要实现的是端到端任务执行:一句话=多个系统联动=权限识别+数据调用+图表生成+动作触发+回写更新
这不再是我做完一部分交给下一个,而是每个系统必须实时响应、动态配合。
如果你的系统不能被调度、不能接受上游Agent的调用、不能输出标准结果,那你就成了协作链的断点。
而未来的大数据系统,只要不能协同,就会被边缘化。
3. 从工具逻辑到平台角色:价值边界变了
过去你是一个工具型厂商:做数据库,就拼性能;做BI,就拼图表炫酷;做数据治理,就拼规范和控制力。
但现在的Data Agent逻辑是:谁能串联更多系统,谁就能掌握业务流程的控制权。
你不再只是一个功能模块,而是Agent流程里的调度节点:
能不能被调用?
能不能反馈结果?
能不能接上下文?
能不能记录和审计?
谁能满足这些,就有资格成为Agent生态中的一环,甚至成为中控。
你还在拼图表,别人已经在做流程大脑。你还在推性能对比,别人已经在拼谁是Agent的默认入口。
这就像手机App时代,功能再强的独立工具,都可能被微信小程序边缘化。
4. 从数据为王到任务闭环:决策方式变了
以前你能为客户提数,就有价值;
现在客户问的是:能不能自动发现问题、发报告、触发动作?
Agent不是用来查数据的,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的产品不能帮Agent把事儿办完,而只是把数据甩出来,那你在这条链条上的价值,会迅速贬值。
你可能是一个很强的砖厂,但智能体时代需要的是自动盖房子。
不是你要不要变,而是:Agent正在重构什么叫被使用。
如果你不能被Agent安全调用、语义理解、动态控制、任务编排、结果复用,那你就无法在未来的数据协作网络中占据节点。
换句话说:你以为你卖的是系统,未来客户要的是能被智能体随叫随到的模块。
再不变,你的强大,只能变成Agent面前的不可调黑盒。
变革有多深?哪些必须改,哪些必须守?
很多大数据企业对Data Agent的态度是:我改一点接口,适配一下模型,不就能继续跑了吗?
这其实是微创新思维在面对系统性变革时的本能反应。
问题在于:Data Agent带来的并不是一个功能升级的技术需求,而是一整套调用方式、权限结构、协作范式的认知重建。
那么,哪些部分必须改变?哪些反而是核心价值,需要坚守?
我们逐一拆解:
必须改的:三类核心能力,非改不可
1. 接口能力:从人为操作到Agent调用友好型
旧时代的接口是给人设计的,偏内向、文档少、无上下文。
Agent时代,接口要具备:结构化返回格式(方便模型解析);动态权限控制逻辑(每次调用判断上下文);自然语言任务→数据查询/修改的映射能力。
举例:一个查询接口不能只接SQL,要支持语义模板调用,如:获取近7天GMV环比下降超5%的门店。如果接口不是机器可调+权限可控+上下文可传,那Agent就无法安全使用。
2. 权限体系:从静态人管到动态可审可追
很多传统数据平台和BI工具的权限控制还停留在:Excel管理;人工审批;按项目临时授权。
这对Agent来说完全不适配。
智能体需要角色+场景+上下文综合判断权限。比如:同一个字段,产品经理A用在日报里可以查,但访客B通过Agent提问就要拒绝。
因此需要建立:
字段级权限+语义层权限
动态授权机制(按任务临时授权+审计追踪)
基于组织架构的信任区(支持跨系统身份透传)
权限体系如果不改,Agent就要么被卡死,要么不敢上线。
3. 协作模型:从模块思维到流程闭环思维
传统数据系统强调的是:我输出数据/图表/报表,剩下交给你处理。
但在Agent体系里,每个系统都必须思考:
我该在任务链条的哪一段出现?
我的输出要满足什么上下文语义?
如果我失败了,Agent能否拿到失败原因、重试方案?
我的结果怎么反馈给下一个系统?
也就是说,每一个产品都要流程化地活着,而不是功能点式地运作。
Agent不是拉一堆API,而是orchestration(编排)+ 回环(feedback)+ 恢复(rollback)。
应该坚守的:三类底座能力,越变越重要
当然,并不是一切都要变。事实上,也有很多地方是大数据厂商需要坚守的。甚至,能不能守住这些阵地,将是大数据厂商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1. 稳定可靠的数据底座能力(存储/性能/血缘)
Data Agent要跑得快、跑得稳,底层数据系统越强越吃香:数据湖仓一体的实时处理能力;跨域访问的安全性与隔离性;元数据血缘与lineage支撑可追踪。
智能体时代不代表轻,反而对重底座的要求更高,只不过入口换了。
2. 领域知识与指标体系积累
Agent会用模型理解语言,但它不懂你业务里的月活DAU核销订单到底怎么定义。
而传统数据平台在企业内深耕多年,掌握的:指标口径、数据源映射、组织角色与权限映射。
这些是智能体学习难以快速替代的行业知识资产,如果你能把这套组织语言结构化、标准化,反而能成为智能体的知识引擎。
3. 治理合规能力
在越来越关注可审计、可控、合规的环境下,智能体越强,就越需要被管得住。
传统数据治理、安全、审计能力,反而将成为Agent时代的关键稳定器:
哪个字段被调过?
哪个调用违反授权?
哪个任务链跳过了审批流程?
不治理就没法放权给智能体,治理做得好反而能成为商业护城河。
你不能盲目All-in,也不能自以为我原来做得好,所以可以照搬。
你要区分出哪些是旧范式下的包袱,哪些是智能体时代不可替代的底座。真正有远见的大数据厂商,会在不被取代之前,主动变得不可或缺。
大数据厂商如何转型,才能活在智能体时代?
在智能体加速渗透业务系统的当下,大数据厂商面临的已不是技术创新是否跟得上,而是:你到底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把自己做成智能体生态中的合作节点?
以下是一份实用转型指南,面向不同类型的大数据厂商,分战术与战略两层展开:
战术层:五项必须落地的Agent Ready 改造
无论你是数据平台、BI工具、数据治理厂商,若想进入Data Agent的联动生态,这五点是门槛,不是加分项:
1. 建立标准化、结构化的语义层
将你所有的指标口径、字段解释、数据血缘、组织权限映射,抽象成可被Agent使用的结构化语义层。不只是文档,不是知识图谱,而是结构化API+元数据服务。
2. 重构接口,支持上下文感知、权限动态授权
你所有能被Agent调用的功能、数据、流程,都需要:有明确的输入输出格式;能理解调用者上下文(是谁、在哪个流程里);能判断是否允许访问,并返回可执行反馈(不是403,而是你缺这个权限,可申请)。
3. 支持任务级别的编排与反馈机制
Agent不只是来查数据,它是来完成任务。
你需要支持:调用链状态追踪;多步任务编排与恢复;成功/失败/回滚状态可回传给调用方;被调用后是否需要生成记录、审计、留痕。
4. 成为过程中的系统,而不是终点的展示
尤其是BI工具,必须完成从:我生成图表,用户自己看 → 我作为Agent 的界面+推动任务后续动作的身份转变。
5. 与上下游建立可调用的联动机制(平台中立)
别幻想自己做Agent的主脑或中心,要接受一个现实:你很可能是Agent生态里的工具人,但只要你能被稳定调动,你就有存在感。
为此,你要提供:模型调用说明文档;可复用的任务模板;各类第三方Agent平台的适配能力。
那么,对不不同类型的数据厂商,应该如何转型呢?我们做了一个分类建议表,希望能有一些启发价值。
维度二:权限系统适配与治理能力
维度四:智能协同与流程参与能力
有了这个评估模型,数据厂商就可以对照模型,来评估一下自己的Agent Ready。为此,我们还做了一个Agent Ready能力自评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