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释永信造这么多孽,就不怕下地狱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首席商业评论 时间:2025-07-29 22:16:29



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情况通报,宣告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严重违反佛教戒律的事实,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同意对释永信的戒牒予以注销,这意味着他被佛教界除名。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更多细节逐渐浮出水面,让公众对这位曾经影响力颇大的“少林高僧”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与愤怒。



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汉传佛教有着非常庞杂而严格的戒律要求。同时,佛教教义非常重视“因果”,并以此作为“持戒”的核心逻辑,要求信众约束行为与心性,来达成修行的最终目标。而对于资深修行者,这方面的要求自然更高一筹——佛学界一直流传着“凡人畏果,菩萨畏因”的说法。

而对于释永信这样的高等级僧侣,理应遵守这样的原则。但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释永信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公然违背了汉传佛教的基本戒律要求。按照普通老百姓的理解,释永信造的这些孽,看上去都够下地狱了吧,但为什么释永信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在乎呢?


释永信到底会不会下地狱?

先来看看释永信触犯了哪些戒条,在僧团内又会受到哪些惩罚。

首先,释永信混乱的男女关系触犯了淫戒。

在佛教的众多戒律中,淫戒被视为重要的根本戒条之一。对于比丘(男性僧人)而言,邪淫是绝对禁止的行为。《四分律》中明确规定,比丘若行淫欲法,便犯波罗夷罪,这是比丘戒中最重的罪行,犯者将被逐出僧团,如同断头之人不可复活,无法再续比丘的修行。

现实中,释永信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这种行为严重触犯了淫戒这一根本大戒。在佛教的修行理念里,出家人应断除一切淫欲的贪念,追求内心的清净与解脱,而释永信却背道而驰,沉浸于世俗的欲望之中,完全背离了佛教对僧人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要求。从现世的惩戒来看,这种犯戒行为会使他在僧团中失去声誉和地位,并被永久逐出僧团——中国佛教协会公告注销其戒牒就是这一惩戒的具体实施。



其次,侵占寺院资产的行为犯了盗戒。

盗戒也是佛教根本戒律之一。《梵网经》云:“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释永信作为少林寺住持,涉嫌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这种行为等同于偷盗。寺院的资产是用于弘扬佛法、修行办道、慈善公益等佛教事业,他将这些资产据为己用或挪作他用,是对佛教信众的欺骗和对佛教事业的损害。从现世报来说,一旦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这是现实世界对他违法行为的惩罚。在佛教因果观念中,这种盗戒的行为会导致未来世中财富匮乏、常遭盗窃等果报,他种下了恶因,必然会承受相应的恶果,难以在财富和福报上得到增益。



那么,造下这么多孽的永信,究竟会不会按照一般老百姓的理解,死后堕入地狱呢?

在佛教经典《地藏经》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恶行所对应的地狱果报。像释永信这种严重违反戒律、犯下诸多罪行的行为,按照经典的描述,是极有可能堕入地狱受苦的。《地藏经》中提到“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他侵占寺院资产的行为与此契合。而对于邪淫的果报,经典中也指出会堕入恶道,在漫长的轮回中承受痛苦,难以获得解脱。他的行为不仅使自己在现世中身败名裂,更可能在来世陷入无尽的痛苦轮回,无法超脱。



无间地狱!这恐怕是信仰佛教的修行者最惧怕的后果了。释永信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依然熟视无睹,我行我素,多次、公开破戒,难道他真的不在意下地狱吗?


为什么释永信不怕下地狱?他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释永信不怕下地狱的理由,简单来说就一个:他已经彻底背弃了自己的佛教信仰。佛经、戒律里的要求都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对他根本起不了作用。成日沉湎于穷奢极欲、纸醉金迷之中的释永信,早已把教规、戒律、下地狱这些事抛到了脑后。

早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当主持人问到有关他私生活混乱的时候,他以一句“有问题早就成问题了”作为回复——潜台词便是:这些事是真的,但那又会有什么问题呢?



而作如是念的背后,就是释永信早已放弃了自己作为僧人的身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释永信背弃信仰,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大概有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权力熏心导致的自我膨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释永信之所以明知故犯,很大程度上源于权力与欲望的过度膨胀。随着在少林寺地位的不断提升,他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权力,对寺院的管理、商业运作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长期处于这样的权力中心,使他逐渐迷失自我,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和世俗欲望的满足。权力的诱惑让他忘却了作为僧人应有的修行和自律,将寺院变成了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他在商业活动中挪用侵占资金,是对财富和权力进一步掌控的表现,而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则是其在色欲方面失控的体现。这种欲望的膨胀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难以抑制,最终导致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其次,是对自己“僧人”和“商人”的双重身份存在认知偏差。

释永信或许存在认知偏差,他可能在长期的商业活动和世俗交往中,逐渐模糊了僧人身份与世俗身份的界限。由于长期浸淫在商业活动中,他的认知逐渐发生了转变,更偏向于将自己视为一个管理者、企业家,而非真正的修行者,从而对自己“僧人”身份的心理认同不断降低。同时,他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掩盖罪行,只要有权有钱,破一点戒又有谁能奈他何!这种错误的认知和侥幸心理,是助推他一错再错的关键因素。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释永信这个案例上,监督与约束机制彻底失灵了。

在寺院的内部管理中,释永信的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使得他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而他自身的影响力,以及跟当地一些利益集团之间的深度绑定,也给他配上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虽然之前有过针对他的实名举报,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举报者还都受到了打击报复。而本应起到监督和约束的相关机构,对他的行为也未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规范和纠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这使得他错误地认为,他做的事根本就没有错,最终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释永信:僧人还是生意人?

纵观释永信的种种行为,不难发现他早已忘却了自己作为僧人应有的本分,更像是一个“吃信仰饭”的生意人。真正的僧人应以修行佛法、普度众生为己任,追求内心的解脱和精神的升华。而释永信却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商业运作和满足个人私欲上。他利用少林寺的声誉和资源,开展各种商业活动,将寺院的神圣性与商业利益过度捆绑。



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佛教的教义和戒律,也伤害了广大信众的感情。他亵渎了佛教的信仰,让作为“禅宗祖庭”的佛教圣地少林寺蒙羞。他的所作所为提醒着人们,在宗教商业化的浪潮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信仰的底线,不能让商业利益侵蚀了宗教的纯净。而对于那些披着宗教外衣,实则行不义之事的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

释永信事件也为整个佛教界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寺院和僧人的管理与监督,回归佛教修行的本质,才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正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