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长安汽车挂上“国字号”,200亿闯关新赛局|钛度车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7-29 18:25:18


汽车央企“国家队”再添新成员。

2025年7月27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江北区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200亿元,法定代表人朱华荣,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监管职责。这家脱胎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深耕汽车产业数十载的企业,正式跻身与一汽、东风并列的汽车央企“国家队”。

同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官方矩阵(微博、微信、视频号)同步上线,董事长朱华荣以“新使命,新征程,共同见证,向新出发!”宣告全新起点。

这一动作远非简单的名称变更或资本扩容,而是长安汽车在历经数年战略转型后,面对2025年复杂竞争格局的一次关键性“升维”。

该集团负责人在成立大会上明确新长安的战略方向:着力打造“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探索构建“海陆空立体出行”新生态,并加速推进东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洲、欧亚、欧洲五大区域市场的全球化布局。

转型决心早已埋下伏笔

长安汽车的转型决心数年前已显露端倪。2017年长安汽车便启动了“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 明确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全面转型,并相继推出“香格里拉”新能源战略与“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

根据“香格里拉”计划,到2025年,长安汽车将在全产业链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组建新能源事业单元,组建1.1万名研发人员团队。在巨额投入支持下,长安汽车发布了EPA纯电平台、SDA智能电动架构、以及“金钟罩”电池系统。

然而,转型之路绝非坦途。初期,长安在新能源领域遭遇了产品定位模糊、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品牌溢价能力弱等挑战,一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被动。

为了破局,长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已突破5%。蓝鲸iDD混动技术平台的成熟、SDA平台架构的推出、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电池公司、与华为深化HI模式合作等一系列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技术自研与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长安实施清晰的品牌分层战略:以深蓝主攻15-25万元主流电动市场,阿维塔定位30万元以上高端智能电动市场,启源则覆盖经济型纯电与混动市场,同时保留长安V标燃油及混动车型满足过渡期需求。这种多品牌、全谱系覆盖的策略,不仅抵御了单点风险,并在不同细分市场建立起影响力。

2025年上半年,长安系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5万辆,同比增长超49%。更值得关注的是,7月11日,长安汽车披露,公司正全力研发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完成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

央企身份下的竞合新局

升格为中国长安,意味着企业站上全新竞争维度。

在2025年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民营阵营已形成“一超多强”格局:比亚迪上半年销量突破200万辆;吉利银河系列月销稳居3万辆以上;蔚来换电站突破3000座构建护城河。外资巨头亦加速本土化,大众与小鹏、斯特兰蒂斯与零跑的合作车型密集落地。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步入“淘汰赛”阶段,竞争烈度空前。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长安汽车既在规模与细分市场斩获战果,也面临着严峻的利润与格局挑战。

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的销量整体比较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几款新能源车型卖得不错,比如深蓝 S7持续热销、启源 A07 增程版销量上来,还有高端品牌阿维塔的市场表现也在慢慢往上走。可以看到,长安的新能源汽车在总销量里的占比提高得挺快,是带动增长的主力。

技术方面,长安自己研发的 SDA 平台架构开始用在多款新车上。同时,像基于华为 ADS 的高阶智能驾驶比如城区的NCA 功能在阿维塔等车型上逐渐铺开。另外,800V 高压快充技术和新一代的半固态电池技术,也在加快装车的步伐。这些动作都在帮助长安巩固技术上的优势。

海外市场方面,长安正在东南亚、中东、欧洲这些重点地区加快布局。预计到 2025 年,海外销量达到100万辆。

然而,繁华之下暗流涌动。2025年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从经济型市场蔓延至中高端市场。为维持市场份额和销量增长,长安不得不深度参与价格竞争,促销及资源投入大幅增加。同时,高昂的新能源研发投入、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品牌向上所需的持续高额营销投入,都在持续挤压利润空间。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成为其财务健康的关键考题。

此外,尽管阿维塔品牌凭借独特设计和华为赋能获得了一定关注度,但在30万以上高端纯电市场,其品牌认知度、用户心智占有率与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先行者仍有差距,销量规模尚未达到足以摊薄成本、形成正向循环的水平。高端化之路需要更长时间的耐心培育和更精准的品牌运营。

中国长安的诞生,本质是国家对汽车产业“再国有化”的战略实验。其价值不仅在于补全央企三角格局,更在于探索国有资本在充分竞争性行业的生存范式——能否在制度框架内激活创新效率?能否将200亿资本金转化为技术护城河?能否在承担国家使命的同时赢得消费者投票?

然而,2025年的战局清晰地表明,规模与身份的升级并不意味着竞争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更复杂、更残酷的深水区较量已然开启。朱华荣领导下的新长安,必须在激进的战略投入与审慎的财务健康、开放合作拥抱顶尖科技与保持核心主导权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长安汽车在2025的每一步抉择与战果,都将为中国传统车企的转型之路提供至关重要的镜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