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I 眼镜不是新物种,但对 360 来说可能是新机会。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雷科技 时间:2025-07-28 18:25:00

带着对互联网热点的超高敏锐度,「红衣教主」宣布要进军 AI 智能设备了。

在日前举行的 2025 中国互联网大会中,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360 即将发布两款 AI 智能硬件,分别为 AI 智能录音笔和 AI 智能眼镜。



中国互联网大会

平心而论,在 2025 年 7 月这个时间点,无论 AI 录音笔还是 AI 眼镜,其实都算不上是什么「新物种」了。360此时此刻入局,还能分到一杯羹吗?

360 AI硬件虽迟但到

在讯飞的推动下,AI录音笔这一品类早已完成从单纯的录音转写工具到「会议 AI Agent」的转变,一键生成会议纪要已经是该品类的「基本功」了。而就当前市场来说,讯飞听见已经稳坐头把交椅,能与之正面对抗的品牌已寥寥无几。



雷科技

至于智能眼镜,2025 上半年,各大智能硬件品牌已经完成了智能眼镜品类的「市场割据」:纯音频眼镜有界环、米家;拍摄智能眼镜有雷鸟、小米、李未可;可视智能眼镜有魅族、Rokid、XReal;阿里夸克也已确认正在研发AI眼镜,预计年内推出……作为后来者,采用市场上已经成熟的供应链是 360 最稳妥的选择。但稳妥的背后,也意味着 360 难以和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而且在采访中,周鸿祎也透露,「做眼镜必须带显示功能,不然和耳机没区别」。但市面上可选择光波导显示方案并不多,360 作为「后手」又打算用什么来挑战其他品牌的行业地位呢?

在雷科技看来,360 在智能眼镜品类也并非没有机会。没错,在硬件上 360 已经很难找到超车点。但在软件方面,留给 360 的机会还有不少:不同于其他智能硬件品牌,360 从来不是一家「硬件驱动」的公司。相比硬件参数的短兵相接,360 应该将精力放在自己的软件和 AI 服务上。

毕竟在 PC 时代,360 通过「软件+服务」吸引了大量互联网「轻度用户」。在智能硬件时代,360 同样可以重走这条老路,让 AI 成为自己的智能招牌,从而和其他需要依靠外部 AI 服务的硬件品牌拉开差距。

360是智能硬件的鼻祖级玩家

尽管在 AI 录音笔、AI 智能眼镜方面,360 属于「新手」,但如果放大到整个智能硬件的领域,360 完全称得上智能硬件的「老前辈」。

早在 2015 年,360 就联合酷派推出奇酷手机,进军手机市场。从结局上看,360 的手机业务没能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红海中站稳脚跟,但也开创了 360 「软硬结合」的长期战略。虽然「硬件带动软件」的路线最终被当时的市场淘汰,但这也让外界看到 360 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真正希望在硬件领域有所作为。



360 奇酷

2016 年之后,360 的硬件策略逐步从「爆品」转向「护城河」逻辑。路由器、摄像头、儿童手表、行车记录仪……这些产品没有一个成为现象级爆款,但它们背后的「安全」标签,却在细分市场中悄然站稳了脚跟。尤其是 360 智能摄像头系列,凭借较低的价格和极高的易用性,成功在家庭安防市场积累了大量用户。这些产品往往不依赖线下渠道,也不以高毛利为目标,而是承载着 360 对流量入口和服务平台的长期布局。



360 智能摄像机

而从产品的角度看,这种「服务导向」的硬件思维,也为 360 未来推出 AI Agent 类设备打下了基础——即便在硬件本身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前提下,也能借助自己的软件与服务体系,建立起一套独有的用户关系和生态护城河。

作为一家「软件服务」企业,360 一直有着自己的「硬件野心」。也正因如此,360 才如此看重 AI 智能眼镜、AI 录音笔这两个硬件成熟、但软件方向还略显模糊的智能赛道——硬件成熟意味着 360 可以依托成熟的外部供应链快速入场,而软件方向模糊,也意味着 360「只要押对」,就能从队尾「一路超车」,加入智能硬件品类的第一梯队。

AI 时代,什么才是 360 硬件的竞争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 360 解决了产品方面的问题,这条 AI 硬件的路依旧不能称得上是「一帆风顺」。

首当其冲的是 360 的口碑问题。尽管布局很早,但 360 无论软件还是智能硬件,网络口碑都只能说是「毁誉参半」——对于纯「小白」用户来说,360 无论智能硬件还是安全软件都做到了简单易用。但对于「资深玩家」来说,360 的软件往往和「捆绑安装」「垃圾广告」等关键词一起出现。



水滴直播

在智能硬件方面,360 也有自己的「黑历史」——比如主打安全的智能摄像头,就曾因「水滴直播」而引来差评。雷科技认为,如果 360 真的打造成优秀的 AI 智能硬件,必须正视其「口碑」问题,针对用户关心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作出回答。

不过从好的方面看,如果 360 确实能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那凭借 360 在小白用户中的口碑,360 的智能眼镜和 AI 录音笔确实未来可期。

首先,在绝大多数用户眼里,安全二字已经和 360 品牌形成了强捆绑,而 AI 智能眼镜、AI 智能录音笔这种势必会接触到用户敏感数据的硬件,其安全性本身就备受考验。如果 360 能把握住机会,将其安全标签延伸到智能硬件上,势必能在 AI 设备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带来差异化优势。



雷科技

其次,360 在软硬件领域一贯的「流量入口」策略,相信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 360 AI 硬件的购买和使用门槛。单就智能眼镜品类来说,周鸿祎表示 360 要做「带显示」的智能眼镜,而这类产品售价通常不会低于 2000 元,只有星纪魅族的一家能下探到 1500 元的价位。

从「小白」用户的角度看,花一台手机的价钱,买一个不知道有什么用的体验性质设备,确实难以承受。但如果 360 能充分发挥其「互联网入口」的优势,这既可以解决智能眼镜「纯硬件」的盈利模式,降低购买门槛;也可以用内置的资源丰富用户的使用场景,缩短「小白」用户的摸索阶段,让智能眼镜也做到「开箱即用」。

在真正看到产品之前,我们对 360 AI 智能硬件的讨论都只能停留在分析层面。至于 360 具体采用怎样的产品逻辑,也只有 360 自己清楚。但就目前智能眼镜的市场格局来说,在全行业都「重硬件、轻生态」的环境下,如果 360 真能带来一款「轻硬件、重生态」的产品,确实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选择。

这对用户或者 360 品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