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非夕科技胡晓平:机器人如何长出人类的手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人民网 时间:2025-07-28 18:22:24

吕骞



正在生鸡蛋壳上“雕花”的机械臂。人民网 吕骞摄

在2025WAIC的现场,一台机械臂的刀尖游走在仅0.3毫米厚的生鸡蛋蛋壳上,蛋壳破而不碎,开出白色天窗。要让机械臂既能拎得起百斤重物,还能在生鸡蛋壳上雕花,“绝对力控精度”要做到0.03N——这大约是拿起一颗乒乓球所需的力道。

今天做客节目的,正是把“不可能的手感”量产落地的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他将告诉我们,如何将手感赋能给机器人?这不仅关乎技术极限的突破,更决定着机器人能否真正走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对话AI摘编:

主持人:2025WAIC150多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争激烈,非夕的特点是什么?

胡晓平:我们的定位是“通用智能”机器人,核心是围绕仿人化理念,把人的手感抽象成极致力控,把人的手眼协调工作模式转化为具有泛化能力的层级式智能,从而让机器人解决复杂场景任务。我们更像具身智能的硬件底座。

主持人:工业里为什么要这么精准力控?

胡晓平:工业机器人发展几十年了,实际在自动化解决方案中的占比依旧很低,大部分只干简单的搬运、上下料、喷涂等工艺。精密装配、柔性表面处理这类复杂工艺机器人占比依然很低,因为交互复杂。而力控可以让机器人在工作中形成自我调整的闭环,从而提升机器人的操作能力。我们把力控精度做到0.03N,比人更准,才能做更多事。

主持人:打螺丝能机器人化吗?

胡晓平:可以。我们与企业合作,用我们的机械臂加他们的拧紧工具,基于力控实现螺丝对准和拧紧的高可靠性。这个场景已经基本能实现全自动化。

主持人:普通人觉得切肉、拧螺丝简单。

胡晓平:人下意识的动作对人很简单,但实际让机器人实现极难,需要极致的力控+高泛化能力的层级式智能,我们花了数年时间才逼近人的能力。

主持人:怎么看春晚扭秧歌机器人?

胡晓平:春晚扭秧歌机器人叠加DeepSeek出圈,让大家对中国原创的技术创新有了更大的信心,提高了产业热度,极大丰富了产业资源,是好事。

主持人:这次WAC人形机器人密度高。

胡晓平:确实高,但我们所理解仿人不一定仿人形,而是仿人的能力。先能让机器人做事,再谈形态和成本更有意义。目前很多应用落地跟传统工业机器人重叠,不一定非得人形。

主持人:挖冰激凌需要多精准?

胡晓平:挖冰激凌的过程是一个可变的力的控制,人挖难度都比较大,它涉及到快速的力的变化和调整,跟人接近才能做好。我们机器人能做到0.03N的高精度控制,除了挖冰激凌,还演示过给人刮胡子,脸部是软的,难度更高。

主持人:顶尖AI人才很多是中国人,为什么?

胡晓平:基数大,层层筛选机制,精英迭代。DeepSeek证明本土也能做原创,下一步是把人才留下来。

主持人:国内机器人创业氛围如何?

胡晓平:像15、16年AI刚起,技术、资本、政策、社会预期都到位了,天时地利人和。

主持人:逛展看到什么惊喜?

胡晓平:人形密度太高,相对于去年的十八罗汉,今年大家都努力找应用场景,机器人也可以和人互动。

主持人:给普通用户推荐AI工具?

胡晓平:我常用DeepSeek(语言能力好)和豆包(飞书自带,产品化完善,能做视频、图像、文字、agent)。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