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类似人体皮肤多维触觉感知,复旦AI“电子皮肤”亮相WAIC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28 18:21:56



“原来机器手还能干这些精细活儿!”只见一只触觉夹爪拿起豆腐、薯片、果冻等易碎品,根据其纹理、软硬和摩擦特性,精准做到轻起慢落,摆出各种造型,实现“柔中带感,触而能知”。7月26日,由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低成本“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镇馆之宝-“WAIC里机器人技能大舞台”中央展区首次公开亮相。

破解“机器人无触觉”难题

皮肤是人类最大的器官,具备对力的多维感知能力,可看成是天然的多维力学信息采集终端。正是凭借多维感知能力,当人类需要做一些灵活的操作时,便根据触觉反馈、交互时力的变化来调整操作精度。

这些本是机械所不具备的特征,但随着“视触觉技术”的出现,正在让机器人拥有触觉成为可能,解决操作精度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团队的“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科研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曾获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其15年的视觉技术积累为该项目的算法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们想要机器人不仅能感受到单一的传统压力,而且还能具备类人皮肤的感知,能感知压力、剪切、扭转、滑移等各种复杂力学交互信息。” 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文明介绍,以往,以压力信号为指标的传感技术是单一的感官通道,而下一代具身机器人要突破操作能力瓶颈,必须具备类似人体皮肤的多维触觉感知能力。

多维力解耦是经典的力学问题,更是具身智能行业的难点。团队在传感层内置的微小摄像仪起到关键作用。表面接触到力后,传感层的粒子会发生位移,进而被摄像头捕捉到受力形变的信息,再借助AI强大的算力,能将复杂的触觉信号转化为高维视觉数据,并把这些视觉信号精准翻译为力的分布信息,实现力的多维精确解耦。该传感器灵敏度极高,达到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点,具备超高的空间分辨率。

“利用AI的解耦算法,我们最小的感知力能做到0.01牛顿,实际上已超越人类的顶尖的力的一个分辨能力。”陈文明介绍,人类指尖皮肤的最小感知阈值大概在0.1牛到0.2牛之间。相比之下,团队研发的“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的感知灵敏极限已达到人体的10倍。由此,该技术在精密加工、电子装配、高精度分拣等行业具备应用潜能。


AI“电子皮肤”比人类更敏感

除了拿豆腐、夹薯片、抓果冻,团队研发的这只触觉夹爪还会精准舀汤圆——只见它控制着勺子,在液体中实时追踪,舀起一颗漂浮的汤圆后,再稳稳地放入另一个碗中。整个过程全靠机器人动态适应水流扰动和物体位置变化,在无人工控制的情况下展现出如同人类般的高水平手眼协同能力。

能做到这些,正是得益于团队研发的传感器具备柔性、灵敏、“触觉神经”、多维力学探测等特点,还有一套融合了视觉感知与AI算法的创新系统。抓取物品时,它的柔软界面如同人类皮肤般,能适应适应复杂表面,会自然贴合物体形状,不会像刚性爪那样压坏脆弱物品。同时,它可感知多维受力,包括正压力、切向力,甚至扭转力,能灵巧、安全地与外界交互。

项目团队博士生罗虎、林思羽介绍,相比于其他团队所采用的光度立体技术,团队经长时间打磨后换了另一种思路:通过神经网络,对一个随机粒子的一个位移场进行捕捉、结算接触,拟合出复杂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从而达到更优的精确度。

“就像人类通过触摸知晓物体的形状、边角、摩擦系数、纹理等属性,机器人掌握这些智能辨识能力后,环境感知力将大幅提升。”项目团队成员、复旦大学付彦伟教授介绍,这意味着传统机械夹爪将向智能夹爪升级,有望完成此前难以实现的高精度分拣、亚毫米级电子装配等精细操作任务,从根本上提升机器人操作的精细度与适应性。

高性能传感器里头,一端是内窥镜镜头,另一端是多层硅胶材料,再搭配上神经网络芯片,整体制作成本比传统“电子皮肤”降低近50倍,量产后价格还能再下调,有望促进高价值行业的自动化升级。


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目前,要让具身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做一些能替代人类劳动的事情,仍存在诸多挑战。项目团队带头人、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认为,具身机器人要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工作环境,需要既能在预先学习过的环境里做好工作,也能在不确定性的未知环境里完成任务。

此次发布的高精度、低成本的视触觉传感器,可支持训练融合触觉等多模态信息的机器人大脑,进而助力实现可完成精细化操作的下一代具身智能技术。“明年给大家看的就不是抓豆腐和果冻了,而是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姜育刚说。

下一步,团队计划对“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进行市场化,同时开展视触觉融合的大模型训练,去解决行业内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该技术应用前景包括搭载触觉技术的机械夹爪精准抓取易损物品、工业制造领域中高精度分拣与精密装配、辅助医疗领域完成微创手术等。该技术还可以和假肢相结合,研制出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先进智能假肢。

今年初,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成立。研究院专注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与应用落地,是复旦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战略布局。这项工作是研究院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们希望研发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续进化特性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具身智能体,为未来人机协同与智能社会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姜育刚说。

原标题:《类似人体皮肤多维触觉感知,复旦AI“电子皮肤”亮相WAIC》

栏目编辑:陆梓华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题图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