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员带着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28 14:07:41



一款灵活的两栖机器人,仅用一个电机便能实现陆地轮式行走与水中浮动模式间的转换;一款基于树莓派的六足移动式气象播报机器人,每到台风季,代替人类做一些现场巡视、数据采集、气象播报……在沪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首届学员带着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作品亮相,点燃更多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的无限热情。

“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机器人的工作场景,它可以完成陆地工作的同时,深入水下,灵活调整深浅、姿态,去探测水下环境,在救援过程中提升效率。”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员、上海市世外中学高一学生王思成带来了一款灵活两栖机器人。这款两栖机器人是他花了一年时间设计的,可以在陆地、水域、湿润的泥土中进行搜救和侦察任务。


上海市世外中学高一学生王思成调试灵活两栖机器人。


灵活两栖机器人。

在研发过程中,为了解决传统两栖机器人结构复杂的问题,他采用轮桨结构和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在陆地模式下,两栖机器人适应斜坡、沙地等复杂地形,实现前进、后退、变向等基本运动;水中模式则利用轮桨旋转控制方向和速度,原理类似四旋翼无人机。目前,已完成了3D模型设计、电路设计、首版实物组装及万向移动的线性操控算法的设计,同时还使用K210视觉模块,标注了600多份水中垃圾样本,实现了一个基础的垃圾识别。王思成透露,将来还打算通过视觉语言模型合成数据,并用于训练一个真正能实现半自动驾驶的世界模型,提升救援效率。

王思成从小喜爱数学,读初中时,他每周五赶到中福会少年宫上课,开启了科技创新之旅。在老师悉心指导下,他摘得“未来科技之星”人工智能专项奖。进入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后,不仅聆听了上海交大教授的讲座,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人工智能是一款工具,希望以此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最近,他设计了一款“语文作文批改智能体”,希望能帮助老师提高工作效率,也可用于同学们自己检查作文。如今,他还是“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交大物理方向的学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曲文同,也是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首届学员,此次展示了一款名为基于树莓派的六足移动式气象播报机器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曲文同调试移动式气象播报机器人。

“每年台风季,都有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同时,也需要有人进行巡视海边、堤坝等工作,在这种地段非常危险。”曲文同希望设计一款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类做一些现场巡视、数据采集、气象播报的事。


基于树莓派的六足移动式气象播报机器人。

他设计的这款气象播报机器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六足式结构,风雨条件下行进更稳定,并且可以加装延长机械臂,能够涉水工作;二是利用树莓派处理能力,加装传感器,获取风速、雨量、温湿度数据并转换为语音,提供气象播报;三是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一篇气象播报稿件,可以代替记者在暴风雨天完成现场播报,确保安全。目前,这个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AI播报。

曲文同自小喜欢理科,喜欢用所学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初二时,他的科创小发明“高速公路隔离带灌木自动修剪机器人”获得当年的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今年又和小伙伴们合作设计了“羽毛球自动发球机器人”,获得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活动明日科技之星提名(二等奖)。如今,他入选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跟随高校老师学习物理,在机器人抗风性能方面做研究。

去年8月,中福会少年宫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签约共建全国首个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出“2—4—4”融通式培养:通过提前选拔、培养2年拔尖生;开展4年“特班化”教育,强调数理基础、跨学科交叉与伦理素养;4年实施轮转制与多导师团队、国际化科研协作,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由此有效打通人才培养上下游,形成早期发现、持续培养与高端输送的闭环体系。

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特级教师郑思晨说,贯通式培养机制打通了从少年英才到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完整路径,构建AI时代的人才新生态。

据介绍,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将落户于建成后的中福会少年宫前滩艺术科创中心,以“培育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先锋队”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式培养体系,探索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信息科技普及与人工智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范式,努力打造“人工智能+”青少年教育的上海样本。

原标题:《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员带着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栏目主编:徐瑞哲 受访对象

题图说明: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首届学员展示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作品。

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