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与城市空间治理的深度融合,上海走在全球前沿。7月26日,在2025waic·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上,首批5项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核心成果正式发布。
2024年,上海首次披露“量子城市”概念。借鉴量子理论的“量子化”和“量子纠缠”等概念,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复刻,实现两者的互联感应、虚实相生,通过数字城市监测现实城市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推演发展规律,最终又反馈到现实城市进行更新提升。
第一项成果为专项语料库。这是全国首个规划资源领域专项语料库,具有多模态、体量大、质量高、覆盖全的特点。专项语料库的数据资产容量可达200tb,相当于20万部高清电影,用在垂类大模型中属于“高配置”。这个体量,对于打造一个顶尖“规划专家ai”来说,不仅够用,而且富足。
通过语料训练出来的智能系统“云宇星空·大模型”是第二项成果。目前为1.0版本,也是上海第一个三维空间智能规划与时空治理模型。“这款垂类大模型不仅能识别和理解卫星遥感影像、城市规划图、三维实景模型、文本报告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而且具备长思维链能力,能大幅度降低大模型幻觉,建立全面理解行业知识和规则的逻辑体系。”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说。大模型专业版拥有6000亿参数,帮助专业人员处理行业内的各种问题。公众版拥有300亿参数,帮助市民解读政策文件,回答城市空间相关的各类问题。
第三项成果是一套城市数字空间底图。基于上海规划资源“一张图”,以统一规则对上海全域立体空间进行无缝切分,形成三维时空基准,构建三维立体、统一编码的城市空间数字基座,打造空间立体贯通、陆海全域覆盖,最基础、最广泛的公开版时空底盘。时空底盘1.0将在互联网上发布,已汇集上海范围的基础底图、三维模型、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沪派江南、历史风貌、公共服务、城市交通等8大类时空数据成果,并呈现更艺术、更美观的视觉体验。
第四项成果是一处三维空间智能单元。位于静安区的一处优秀历史建筑,因通体呈绿色被称为“绿房子”。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绿房子有了一座数字孪生体。技术人员可以对空间的本体、权属、使用、管理状况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行治理。还能通过传感器获取动态数据,对空间运行使用、质量安全、环境品质等指标进行实时智能感知。按照“间—套—层—栋”的空间组合逻辑,开展建筑空间各项指标及综合指数计算,动态掌握建筑空间综合体征,自动生成评估报告,支撑空间利用优化和改造提升。
第五项成果为“美好生活•掌中宝”,即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场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全龄友好社区建设,这是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市民在“随申办市民云”就可以找到相关板块,由于数字模型具体到楼层和房间,在数字地图上可精准定位建筑内部社区食堂、社区药房等功能板块,进入虚拟空间就能预约文娱活动预约、在社区食堂订餐。决策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借助平台的社区画像、社区运行监测及智能规划分析等功能模块,进行社区动态评估和智能辅助决策,联动手机端数据,以居民需求驱动决策优化。
“量子城市”是上海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过去,城市空间资源数据散落在各处。借助“量子城市”,可以把上海所有空间资源数据,即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包括城镇、郊野、海洋,覆盖地上、地表和地下的全域空间资源,全部录入到大模型当中,缔造出一个“虚拟城市”。根据现实城市的发展需求,政府部门可以在“虚拟城市”中调取有关数据,让它们集成起来,基于人工智能模式,进行仿真推演和实时反馈,相关的结果又反馈到现实城市进行提升改造。
2024年12月13日,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基地正式开启,计划落地28个应用场景,其中,首批先导应用场景6个。1月25日,“申银智联”率先落地,它是城市商业时空引流场景,让商业运营监测数据与空间进行关联。首期以五角场商圈购物中心为试点。
3月, “美好生活掌中宝”“燃基智网”两个首批先导场景进行了路演。
“美好生活掌中宝”是量子城市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场景的设计产品,对衣食住行等社区服务进行数字化升级。上海谈瀛数字科技中心研发总监魏琨介绍,这一场景是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以便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度、精准度。
这一场景将依托“随申办市民云”,构建两大功能模块:一是“掌上生活圈”模块,集成“掌上地图”设施实时查询、“数字集市”便民商业线上服务、“精准触达”消息个性化推送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服务;二是“社区议事厅”模块,打造“听我一言”居民建议反馈、“有我一票”需求及方案评选、“看我一眼”社区优秀项目展示等功能,推动社区居民共创共建。通过场景建设,实现社区服务可及性、便利度、精准度的三重提升,探索智慧治理新模式。
“美好生活掌中宝”应用
“美好生活掌中宝”应用已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试点上线。魏琨表示,该应用有望在今年9月30日实现全市各区试点街道上线。
“燃基智网”通过打造燃基智网赋能平台(简称“小燃应用”),面向管理部门和燃气社会企业的业务需求,分批开发审(业务审查)、评(空间评估)、防(事前防范)、测(动态监测)、援(应急调度)等功能模块,对城镇燃气开展“望、闻、问、切”,实时掌握燃气管线空间位置及安全动态。
上海市城建院环交院工作人员吕倩介绍,该场景以普陀曹杨新村为试点开展首期建设,利用空间编码,全面掌握燃气空间位置,捕捉实体形态、动态获取运行状态,利用ai大模型能力,为燃气空间管理、体征评估、安全运营、风险防范等提供赋能。(点击查看详情→)
(上观新闻)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