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从来不缺梦想,也不缺「炫技」的高光时刻,但在现实中,它们大多仍困在实验室、展厅里或者舞台上,即便是进厂打工也更多是「体验生活」。但宇树真的在把人形机器人拉进生活。
7 月 25 日,宇树科技在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突然发布了第三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一台定价仅 3.99 万元人民币起的机器人似乎把以往的行业设想又拉近了现实。但先别急着喊「降维打击」,因为这款机器人在很多人眼中确实有点「难以归类」。
3.99 万的宇树人形机器人,是玩具还是革命?
3.99 万是什么概念?比波士顿动力一条机器狗还便宜不少,甚至连一些大学配套的工业臂价格都不如。而 Unitree R1 是一台能跑步、会打拳,还能人字躺和快速起身的人形机器人,却如过去红米把智能手机的门槛拉低一般,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低到了「白菜中的白菜」。
哦对,它还集成了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
根据宇树官方视频展示,R1 的核心卖点无疑是「运动」,可以做出倒立、翻滚、拳击组合动作,甚至能完成下坡奔跑。这些并非简单伺服电机的预设路径,而是在具备动态稳定控制与实时反馈算法基础上的自然运动。这也正是宇树在历代四足机器人中不断积累的核心技术:
运动能力。
图/宇树
宇树给 R1 定义为「智能伙伴」,并明确表示这是一款「为运动而生」的平台级产品。从结构来看,R1 拥有 26 个自由度,包括双足、双臂、手部、腰部和头部等完整人形结构,整机仅重约 25kg。虽然没有搭载复杂的手部精细操作结构,但其所展现的身体灵活性,已远超大多数工业/服务型仿人平台。
当然,从目前的官方视频来看,R1 在稳定性似乎并不如 9.9 万元的「二哥」G1,为了维持身体的稳定需要很多「抖动」来维持,给人一种要摔又没摔的感觉。
而宇树强调的「智能伙伴」,说实话,在发布视频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不过按照介绍来看,R1 搭载多模态 AI 能力,支持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再参考 G1 和 H1,应该也会支持人物跟随、模仿动作等初步「伙伴式」交互。这种交互在目前看起来并不算惊艳,但结合硬件平台的价格来看,已经是一次非常激进的尝试。
那么问题来了:一台不能搬水也不能打扫卫生的机器人,卖 3.99 万,到底是便宜还是贵?
图/宇树
关键在于它是卖给谁。实际上,R1 仍然不是一台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而是提供一个极具潜力的开发平台:给 AI 开发者一个有强大运动能力的「身体」、给教育场景一个「交互教具」、给爱折腾的极客一个「物理宠物」。
至少目前,它确实不是能完成任务的「工具人」,但可能成为未来人形机器人普及前夜的一块试金石。相比特斯拉「不到 2 万美元」的擎天柱,R1 的意义,可能在于:它可以让更多人参与下一代机器人的开发与训练。
另一方面,对于很多人来说,R1 或许还不够「实用」,但它已然跨过了「遥不可及」的心理门槛。所以这究竟是一台能玩能学的「高端玩具」?还是一个站在产业风口的「机器人普及引爆点」?还是需要市场和时间来回答。
人形机器人落地难,宇树先做「身体」基座
如果说 3.99 万的 Unitree R1 是一次惊艳的亮相,那它背后真正值得回望的,是宇树这家公司的技术路线——一个几乎在「反主流」的方向上,走出了一条人形机器人独特的演化路径。
宇树科技并不是新玩家。从最早的 Laikago,到后来的 Aliengo、Go1,再到去年推出的 B2,宇树几乎是将「腿部动力学控制」和「稳定奔跑算法」玩到极致的国产厂商,即便是在全球机器人领域。与此同时,还有极致的成本控制。
这种策略也延续到了人形机器人领域。2023 年,宇树首次发布了人形机器人 H1,其后又推出面向中高端科研市场的 G1。凭借较好的运动性能、优秀的平衡算法和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在高校、展厅、实验机构中实现部署。而真正让宇树「出圈」的,正是那条清晰且执拗的路径选择——运动优先,功能其次。
在多数人还在争论「人形机器人洗碗、端水」的时候,宇树反复强调的是:机器人必须先运动得好,然后再才能讨论干活。
图/宇树
一台人形机器人能不能干活,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毕竟,哪怕它能后空翻、能模仿跳舞、能做出漂亮的扫堂腿动作,如果不能帮你搬箱子、打扫卫生、照顾老人——那么它和宠物狗、甚至高级玩具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
但 R1 虽然被称为「智能伙伴」,但没有手部的复杂抓握能力,也没有集成大型负载模块,更没有展示任何工业或服务机器人所强调的稳定操作流程。相反,它呈现的是灵活的身体、较强的互动性,以及明显「面向人」的亲和感。
宇树并不急着让机器人进厨房洗菜,它更像是在打造一台「人人都想动手调教一下」的开发机器,这种欲望和参与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厂商的最大特征。这一点,宇树并不回避,反而是主动拥抱。
图/宇树
换个角度看,在 AI 正在赋予人形机器人「认知大脑」的当下,宇树选择优先为其打造一个「灵活的身体」。这种「身体先行」的策略,也影响了宇树的整条供应链与产品定义路径。相比其他厂商大面积采购舵机、控制器组件,宇树大多数关键模组都是自主研发,拥有完整的硬件控制系统,并通过软硬一体的方式压低成本。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策略。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要胜任复杂的工业或服务任务,尚存在多个瓶颈:感知、推理、手部精度、安全稳定性、环境适应能力……任一缺失都可能导致失败。而相比工业机器人已有成熟的「非人形」结构解决方案,人形结构真正的优势,更多是在面对以「人类为中心」构建的环境时,比如:学校、展厅、家庭、零售终端等。
因此,宇树在落地上选择了一个「从陪伴型+教学型开始,再逐步拓展功能型」的节奏。据公开资料显示,宇树已中标中国移动、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多个项目,其中大多数为展示、教育和互动用途,而非任务执行。
图/ Google
这并非「避难就易」,而是现实的选择。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基础设施搭建阶段」,生态、平台、开发环境的建立比任何单一任务更重要。此时发布一款成本可控、功能开放、运动表现优秀的机器人平台,不仅可以吸引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还可能为 AI 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提供训练基座。
更进一步看,R1 扮演的可能正是「机器人生态早期布道者」的角色。这就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平台,在应用生态尚未成熟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出货量,而是让更多人开始开发 App、做适配。
而今天,宇树给出的是一个较低门槛的机器人「身体」平台——愿意和它一起的开发者越多,未来它能胜任的任务才越多。
人形机器人黄金窗口期,宇树用安卓模式破局
在 R1 发布之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么便宜?第二个问题则是:其他厂商还怎么玩?
这或许正是宇树的核心策略之一:用极致性价比切入市场,用技术优势快速筑墙。这个打法,某种程度上就像当年小米定义性价比手机,或者大疆打穿消费级无人机——用技术红利换市场先发。中国具备做这类硬件平台的天然优势:工程师红利、制造业基础、成本管控能力、供应链整合速度等等。
但这种路径也不是没有风险。一方面,低价意味着硬件利润微薄,商业模式依赖后续开发服务与软件生态;另一方面,率先打开市场的公司,往往也最容易暴露短板:如控制不稳定、售后困难、生态跟进不足等。
这也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宇树能做成人形机器人的「安卓平台」吗?还有其他机器人公司呢?关键在于谁能先搭起通用接口、吸引开发者、沉淀应用,最终形成正循环。而这,不仅仅是工业设计或硬件制造能力,更关乎对平台生态的理解与长线运营的能力。
在全球都在重新押注机器人赛道的时刻,特斯拉、智元、Figure、宇树……都有机会,只不过,这把钥匙最终会开启怎样的大门?是通往千亿市场的黄金通道,还是一扇早开的窗子却迎来漫长的等待?这,或许还得再等一次「爆款应用」的降临,才能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