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杠杆游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700篇原创
图片来源|AI自动生成
美团、京东,这场被称作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惨烈的补贴战,终于在监管的红灯前踩下急刹车。
2025年7月22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外卖平台。这已是三个月内监管部门第三次约谈外卖企业。
在蜜妹看来,这场看似惠及全民的价格游戏,实则正在撕开外卖行业的生态裂缝。
01
这场即时零售领域的战争始于2025年2月。彼时京东高调推出“0佣金”外卖服务,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下场点单造势,宣布为超10万名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直击美团核心腹地。
美团随即反击。4月15日将已运营七年的闪购业务独立为品牌,定位“24小时陪伴消费者的新一代购物平台”,宣传片中“你的东东再等等”的标语,被广泛视为对京东“次日达”体系的暗讽。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补贴大战在7月达到白热化。阿里启动“淮海战役”百日计划,将每周六定为冲单日。7月5日首个“疯狂星期六”,淘宝闪购发放“满25减21”无门槛券,美团跟进“1分钱奶茶”活动。
据凤凰网科技不完全统计,短短三个月不到时间,外卖市场涌入近800亿补贴资金,如果按照4-12月为周期统计,意味着仅此两家便每天向外卖市场投放超过3亿补贴,这烧钱的速度着实让人心惊。
但烧钱的效果也立竿见影——日订单总量从1.8亿单一路冲到2.5亿单,但其中大部分增量来自存量用户的“跨平台迁移”。
啥意思?就是并没有更多人开始点外卖,只是同一个人在三个App之间来回横跳。
资本市场在用脚投票:随着外卖战打得越来越激烈,美团、阿里、京东这三家的股价是越来越跌。
02
或许资本早已经预料到,这场外卖大战的结局会是啥。毕竟撒钱在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竞争史上并非新鲜事。
撒钱到最后,一种可能是平台们砸钱砸着砸着,发现谁也干不掉谁,市场份额依旧没啥大变化。就像之前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很多钱白撒了。
另一种可能,平台在补贴大战中使劲儿挤压商家和骑手的利益,导致商家服务质量下降;骑手配送速度和服务态度也难以保证。这样一来,消费者体验变差,对整个外卖行业失望,市场需求开始萎缩。
再就是技术破局。无人机、AI厨房把成本打骨折,平台讲出新故事,这是真的多方共赢,但难度较大。
对咱消费者来说,短期来看,补贴大战确实让我们占到不少便宜,各种满减、红包、折扣,有时候一顿饭几块钱就能搞定。
但从长远角度,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停止补贴,价格回升是必然的,那时候就该轮到平台薅咱的羊毛了。
各自乱象之下,监管重锤终于再次落下。7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大平台,叫停恶性价格战;7月22日,郑州市监局跟进约谈,祭出“一案双查”制度,平台管理责任再次被强化。
而早在今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商务部、人社部、网信办五部门已经联合约谈过一次外卖平台。但7月的这次明显措辞更严厉了。
03
另一边,业内人士心知肚明,外卖行业牵动好几百万骑手、几千万中小商户乃至万亿级GDP,真要把补贴一刀切死,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于是市场陷入一种奇异的平衡:监管喊话,平台口头整改,补贴力度弱了但还在继续;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股价下跌。没有人敢先停火。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场游戏的终点不是谁烧死谁,而是谁先找到“成本更低的新故事”,这是一场豪赌。
蜜妹看到摩根大通做过一个测算:如果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做到4万亿元,今天的800亿补贴不过是2%的战略预付款;如果市场只有2万亿元,现在每烧1元都等同于0.5元的沉没成本。
换句话说,烧钱不是目的,是用时间换空间,用规模把社会物流总成本打下来。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但成本下降的红利并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参与者。技术升级的收益曲线总是先流向股东,再流向平台,最后才轮到消费者。
对消费者而言,短期薅羊毛的快乐消退后,更可持续的价值回报或许才是货真价实的。
比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智能配送系统、骑手防暑装备、配送效率优化、食品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
所有的结局之后,行业必定会从格绞杀转向效率竞赛,而留给行业的思考与变革才刚刚开始。
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本 文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企业或监管部门公告,特此说明和感谢!
本文为闺蜜财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联系请加微信alioyer(备注:闺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