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让年轻人上头的"虚拟恋人",要带MiniMax去上市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野马财经 时间:2025-07-25 20:19:12



估值超40亿美元。

作者|虞灏

编辑|刘钦文

试想一下,深夜你把最后一条信息发给手机里的虚拟恋人,手机振动,便看到对方秒回的暖心回复。这个虚拟恋人的角色来自AI陪伴应用Talkie,它会记住你喜欢的电影、渴望的旅行目的地,甚至在第十天聊天后仍能自然追问:“你年底的旅行计划想好了吗?”

据Sensor Tower数据,短短一年,Talkie的下载量便跻身全球陪伴类App前三名。



图源:MiniMax官网

然而,大多数用户或许并不知道,Talkie的操盘者属于上海的AI独角兽公司 MiniMax(稀宇科技)。这家2021年底才成立的创业公司,正在酝酿走向资本市场。

据新媒体“独角兽早知道”报道,MiniMax已秘密递交香港上市申请,打算最快在年底前上市,目标估值40-50亿美元,计划融资5-6.4亿美元。同时不排除登陆A股科创板的“双路线”选项——如果成行,MiniMax将成为中国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大模型独角兽之一。

阿里、腾讯、顺为投资,

估值超40亿美元

与上市消息同步披露,多家媒体称MiniMax已基本完成新一轮近3亿美元的新融资,投后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合287亿元人民币),出资方有上市公司、交叉基金和上海国资。

MiniMax相关负责人回复媒体问询称:“MiniMax其实从来不对外讲过融资相关信息,确实不太了解相关情况。”



图源:IT桔子

值得注意的是,MiniMax背后站着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和红杉资本、高瓴投资、IDG资本等一系列知名投资机构。据IT桔子统计,自成立以来,MiniMax已累计融资超过9.2亿美元。

其融资历程也显示出清晰的上升曲线:2022年3月的A轮由高瓴创投、米哈游、IDG等投资2000万美元;2023年6月完成2.5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超12亿美元;2024年3月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6亿美元战略融资,投后估值达25亿美元;如今在最新融资推动下,MiniMax估值已达40亿美元量级。

靠“虚拟恋人”全球爆火,

产品曾被下架

MiniMax之所以能赢得高估值,一个重要支撑是其在C端市场打造出的现象级产品。

2023年6月,MiniMax推出面向海外的AI角色陪伴应用Talkie,一经上线便风靡全球。根据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平台“Sensor Tower”的数据,Talkie长期位居全球陪伴类AI应用下载榜前三,仅次于美国独角兽Character.AI和Replika。



图源:Apple app store

Talkie吸引了海量用户,也为MiniMax带来了可观收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24年MiniMax预估年营收可达700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这款To C应用Talkie。

Talkie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时间点。早于ChatGPT推出前一个月,MiniMax就上线了Talkie的前身,一款名为Glow的对话AI智能体产品,Glow经由国内试水后,MiniMax团队进一步研发了Talkie,并将其使用场景聚焦在海外市场。

其次,Talkie会精准把握用户情感需求并对产品进行细节打磨。一位业内产品经理向媒体评价说:“Talkie其实不是一款AI应用,它是一款陪伴游戏。从结果来看,Talkie并不是一款为了展示AI功能的应用,AI功能只是让它陪伴的属性发挥得更好。

在Talkie中,用户可以自定义虚拟角色,与之对话培养感情。由于AI能记忆并理解用户信息,陪伴体验具有高度个性化。此外,Talkie巧妙设置了会员订阅、抽卡等付费点。凭借先发优势和快速迭代,Talkie在空白市场迅速站稳。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爆款也埋下隐忧。目前MiniMax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几乎全部仰仗Talkie这一棵“摇钱树”。一旦产品遇到政策或市场变化,公司业绩将面临重大风险,警钟并非没有敲响过——2023年3月,Glow在运营仅半年后即被应用商店下架,目前官方未披露原因。



星野App,图源:App Store

2023年9月,MiniMax推出Talkie的国内版「星野」,玩法几乎完全复刻且UI更精美。但星野在国内的热度远不及预期。另一款定位于生产力助手的多模态应用「海螺AI」,用户规模和变现也相对有限,目前团队投入人数不到100人,仅为Talkie系列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MiniMax尚未找到下一个可与Talkie比肩的增长引擎。

与C端高调的表现相比,MiniMax在B端业务上则较为薄弱。

MiniMax联合创始人、负责To B商业化的副总裁魏伟已于今年年初离职,他曾在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担任要职。据《新浪财经》报道,MiniMax的企业业务基本采取“自然流量”模式:有客户上门咨询就对接,但并未主动建立庞大的销售团队,大多通过开放API接口实现交易。这种“轻交付”策略一方面控制了成本,但也导致B端客户拓展有限。

MiniMax副总裁刘华坦言:“2025年MiniMax的目标是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使其进入更多严肃的生产和研发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MiniMax的To B战略与多数同行有所不同:坚持标准化产品,不接受深度定制或私有化部署需求。刘华认为,只有标准化路线才适合大模型创业公司,否则定制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反而说明这一代模型能力不足。

目前,MiniMax研发的通用大模型“ABAB”据称是国内首个Mixture-of-Experts (MoE)架构的大模型,已为金山办公等企业提供API接入方案,用于文档生成、会议纪要、数据分析等办公场景。未来,随着模型能力提高和市场教育深入,MiniMax能否复制C端甜头到B端,将是决定其估值能否进一步攀升的关键因素。

中科院博士创业,

“AI六小龙”谁能拿下第一股?

MiniMax的创始团队具有深厚的AI技术背景。创始人兼CEO闫俊杰年仅35岁,却已是业界资深的“AI老兵”。他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硕士就读于重庆邮电大学,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加入计算机视觉独角兽商汤科技,先后担任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群CTO、研究院副院长等要职。2021年12月,正值商汤集团在港上市前夕,闫俊杰选择离开创业,创立了MiniMax。

与他一同创业的还有联合创始人杨斌——闫俊杰在中科院的校友,曾参与Uber ATG研究院和自动驾驶创企Waabi,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经验丰富。另一名联合创始人魏伟则来自产业界,拥有BAT云服务背景,在加入MiniMax后负责商业化拓展,直至今年离任。

闫俊杰始终强调MiniMax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将研发放在首位。闫俊杰认为人工智能“更大的价值意味着让更多普通人使用你的产品”。

无独有偶,MiniMax的上市计划,与另一家“AI六小龙”智谱科技的路径相呼应——智谱科技已于今年4月在北京证监局办理上市辅导备案,计划于2025年10月登陆A股。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智谱也在同时筹备港股和A股“两手准备”, 虽然A股上市的概率更高。

中国的"AI六小龙"指的是MiniMax、智谱AI、月之暗面、深言科技、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这六家最火的AI创业公司,它们都专注大模型技术,估值都超过10亿美元,各自擅长不同领域(比如聊天机器人、长文本处理等),是中国生成式AI创业浪潮的代表。



MiniMax最终会选择在香港首发,还是转战科创板,目前尚未官宣。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生成式AI领域估值领先的“六小虎”之一,MiniMax冲刺IPO已成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MiniMax若成功上市,也将成为中国第一批登陆资本市场的AI大模型独角兽之一。

MiniMax的IPO计划,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生成式AI创业浪潮的缩影——从技术突破到资本热捧,再到商业化的现实考验。它用一款成功的C端产品Talkie证明了AI在情感陪伴市场的爆发力,也凭借这一爆款迅速跻身独角兽行列,成为资本眼中的宠儿。然而,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更严格考验的开始。

此外,AI陪伴类应用本身也面临监管和伦理风险。无论是海外市场的政策变动,还是国内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收紧,都可能对Talkie的增长造成冲击。而如果MiniMax无法在短期内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它的高估值可能会在上市后遭遇更严苛的市场审视。



当然,MiniMax并非没有机会。它的技术团队背景扎实,ABAB大模型的能力仍在迭代,而AI在办公、娱乐、社交等领域的商业化探索也远未定型。如果能在保持C端优势的同时,找到B端落地的突破口,MiniMax或许能成为中国大模型赛道中少数真正跑通商业模式的玩家之一。

但无论如何,上市只是一个新起点。对于MiniMax和它的同行们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你对“虚拟恋人”有何看法?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