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人工智能,上海的“全球使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25 18:30:24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开幕。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顶级盛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内涵和形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上海、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的变化。

今年背景更为特殊。三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了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对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实效给予肯定,并要求上海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由此理解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的本届大会,不仅要谈“人工智能之于上海”,更要思考“上海之于人工智能”。

换句话说,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使命,不只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更要引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治理与合作。

1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的2018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刚刚兴起不久。那年12月,以绝对优势征服了围棋、日本将棋和国际象棋的“阿尔法零”登上《科学》杂志封面。但总体上,技术方向仍在规划,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显现,各家企业和机构的布局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行业尚需进一步引导和激发的方向。

到了2025年,ChatGPT兴起已近三年,令人兴奋的大模型产品和各类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几乎每个人都在聊AI、用AI——人工智能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一点,从大会主题的变化也能看出。2019年到2023年,每一届的大会主题均以“智联世界”为前半句,这指向的是AI应用广泛的特性。

而今年,大会宣告,我们正式进入了“智能时代”。

从上海看,人工智能产业在8年间迎来飞速发展。

特别是在大模型兴起后,上海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建设了以“模速空间”为代表的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并以其为牵引,快速高效地完善从芯片、算力、算法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看一组数据对比:2018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约1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产业规模1340亿元。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已超100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占全国1/3,上年产业规模逾4000亿元。

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列出4家“与DeepSeek同样值得关注的中国大模型企业”,其中两家位于上海。一季度,上海AI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人工智能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可以说,上海AI产业的技术能力、产业规模,均已拥有较强的基础和优势。

2

当然,人工智能涉及大量相当前沿的探索,也势必会遇到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

比如技术失控——生成式人工智能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AI幻觉”悄然侵蚀学术科研,自动驾驶暗藏安全隐患,平台算法困住司机外卖员……即便不谈AI毁灭人类的极端情景,也有海量案例提醒我们技术失控的可能性。这是人工智能“天性”使然,其自主学习和持续进化的能力(有时甚至是在“黑箱”中),可能超出开发者的预期,演化出不可预测的风险。

还有就业威胁——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部分工作岗位尤其是程序性、重复性的岗位面临替代风险,新诞生的岗位面临数量不足、供需失调,进而带来就业压力;技术封锁——个别国家将科技问题政治化,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遏制形成创新壁垒,阻碍其他国家平等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享受人工智能红利……

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势必要直面挑战。但换个角度看,这些风险挑战,给了上海主动作为的方向和空间。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是“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这一理念已写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决议,成为国际社会广泛的共识。去年会间首次举办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也是中国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一次重要行动,旨在搭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今年,大会将再次举办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还要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要让开源合作倡议有分量,首先自身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这是上海的底气。而以开源为纽带,上海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共商技术创新路线,共促技术成果赋能,共建开放包容社区。

3

以“全球”为使命考量人工智能,对上海来说,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来,这有助于从国际社会的需求出发,牵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向着更有潜力、更有未来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减少走弯路的可能。

二来,代表国家引领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方能增强国家在变革中的话语权、主动权。这与上海承担的国家战略使命息息相关。

还有一点相当重要:正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也将渗透进千行百业。

本届大会的会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一个案例:中科院和企业联合开发“愚公”智慧矿山系统,助力海外采矿业提升效率、降低耗电量、减少作业人员。除了采矿业,在交通、医疗、制造等领域,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均能有所作为。如果能以之为抓手深度嵌入全球各行业,辐射出的影响力将不可估量。

从大环境看,国际社会正呼唤一个或多个强有力的角色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弥合智能鸿沟,形成治理框架。上海要建设“五个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当然要在这方面占得一席之地。

但要实现这一远景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正视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芯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加倍努力,抓紧提升。比如进一步放大超大城市的海量场景优势,加紧实施“模塑申城”方案,加强应用牵引作用。又比如,尽快探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以及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等等。

简而言之,起点要高,眼光要远。做好了,才能“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原标题:《观见 | 人工智能,上海的“全球使命”》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上观题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