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DeepSeek使用率已骤降至3%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阳 黑噪音 时间:2025-07-25 08:06:58

几个月前,DeepSeek还被寄予厚望。作为中国AI大模型领域的黑马,它曾在春节期间一度冲上使用率7.5%的高点,在多个平台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短短数月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根据Semianalysis与Poe平台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DeepSeek使用率已骤降至3%,官网流量下滑近三成,Token调用流量也从42%萎缩到16%。面对这种堪称“断崖式”的退潮,DeepSeek到底怎么了?

一、模型未迭代,新鲜感退却

技术产品的生命线,是迭代。AI大模型的更是如此。

DeepSeek之所以在年初获得一波流量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推出的R1模型在中文处理能力上表现亮眼,吸引了不少中文用户和开发者。然而,这种增长并未得到持续的产品支持。

原计划在5月发布的DeepSeek-R2迟迟未能上线,这成为使用率暴跌的直接导火索。市场原本期待通过R2看到DeepSeek能否突破R1的能力瓶颈,在多轮对话、长文本理解和代码生成等方面迎头赶上OpenAI的GPT-4和Anthropic的Claude。

如今这个期待被反复推迟,自然也就演变为失望。

更何况,AI用户对模型能力的容忍度极低,一旦性能增长停滞,他们转身的速度甚至比网文读者弃书还快。跟传统产业相比,AI时代的新常态是:技术红利有保质期,而用户忠诚却没有。

二、技术焦虑:硬件短缺、模型能力双重滞后

DeepSeek并非无所作为。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其团队一直在密集推进R2开发,CEO梁文锋本人对模型能力的标准相当严苛,这种“追求更好”的执念值得敬佩。然而,技术产品的尴尬在于——“还没准备好”也可能意味着“已经太迟”。

此外,英伟达H20芯片短缺对整个中国AI产业链都是一道难题,DeepSeek首当其冲。高性能GPU的匮乏限制了模型的训练效率和部署能力。也正因如此,R2的跳票并非单纯的产品管理失误,也暴露出国产AI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在AI大模型领域,仅靠算法与人才远远不够,算力与资本才是决定生死的基石。

三、市场环境变了,强敌环伺之下腹背受敌

在DeepSeek陷入“更新难产”之际,竞争对手们却在全速前进。

OpenAI发布GPT-4o后,ChatGPT官网流量增长40.6%;谷歌Gemini则借助多模态能力,实现了85.8%的流量增长。Anthropic的Claude、Mistral的开源模型、Meta的Llama家族也都在不断抢夺用户注意力。

尤其是GPT-4o的免费化策略,对所有中高端国产模型构成降维打击。当用户能在官方渠道免费使用一个比DeepSeek更强、更快、更稳定的模型时,国产模型所仰赖的“民族亲切感”与“中文优化”就显得不那么有杀伤力了。

换句话说:产品力不足时,情怀也拯救不了冷冰冰的留存率。

四、产品战略失衡:模型强,但“平台感”不足

相比OpenAI、Anthropic等公司,DeepSeek在“产品+平台”的打造上还显稚嫩。虽然DeepSeek官网功能齐全,但在用户体验、插件生态、文档支持、第三方API接入等方面明显滞后。而ChatGPT已经逐步完成了从“AI模型”到“AI操作系统”的跃迁。

此外,不少用户反映DeepSeek官网对话体验缺乏记忆能力、响应速度不稳定,甚至UI设计也偏“工程气”,难以打动泛用户人群。这种“重技术、轻产品”的倾向,在初期可以靠硬核用户撑起门面,但在市场扩张期就成了短板。

更致命的是:DeepSeek虽然有被腾讯元宝、夸克、百度等平台接入,但自身缺乏像Claude或OpenAI那样具备清晰品牌感与平台闭环的核心阵地。在用户心中,它更像是一个“被接入的模型”,而非“主动打开的网站”。

五、数据争议也难改趋势真相

也有人对Semianalysis和Poe的数据提出质疑,认为其忽略了中国市场上各类分发渠道的真实活跃情况。比如很多用户通过夸克、QQ浏览器等场景调用DeepSeek,官网流量下降未必代表整体使用萎缩。

这个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排除数据偏差,DeepSeek用户活跃度的下滑也基本成为共识。不少开发者反馈,DeepSeek最近两个月在API调用与集成服务中的响应质量明显波动,部分用户已迁移到Kimi、百川智能等平台。

换言之,即便数据不精确,但“趋势是真实的”。一个模型使用率在多个平台、多种渠道下同步走低,其背后必然是能力、产品、运营三者的共振下滑。

结论: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DeepSeek的断崖式下跌提供了一个重要警示:AI行业的爆发,不等于某家公司的成功。

中国大模型赛道从“百模大战”走到“几强争霸”,已经进入洗牌期。技术、算力、运营、生态,缺一不可。

当然,DeepSeek并不是失败了,它只是暂时没能跨过第二道门槛。从技术人主导的科研项目,进化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AI产品平台,仍需时间。但市场不会停下来等你。

潮水退去时,所有公司的底牌才开始显露。DeepSeek能否逆风翻盘,不仅取决于R2的上线速度,更取决于它能否真正打磨出一个足以留住用户的“体验闭环”。

而这,恰恰是中国所有AI模型的下半场考题,也是中国科技行业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

END

标签: 模型 用户 能力 平台 中国 技术 产品 官网 市场 国产 体验 对话 流量 生态 竞争对手 对模型 使用率 中文 渠道 算力 领域 数据 记忆 速度 代码生成 远远不够 首当其冲 赛道 行业 结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