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点
过去三十年,中国房地产是重购轻租的黄金时代;未来三十年,租购并举才是真正的民生底色。
7月21日,第812号令签署,公布《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9月15日正式施行。这份7章50条的法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它试图用一纸文书,扭转中国人买房才是家的千年执念。
回顾历史:1998年房改后,以售为主的模式催生了房价飞涨,而租赁市场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群租房火灾频发、黑中介卷款跑路、租客被暴力驱赶司法部负责人直言:市场秩序混乱、机构主体缺位、监管手段薄弱,已成民生痛点。
而《条例》的诞生,恰是对这一痛点的精准回击。
破局:三条主线重构租赁市场
1、安全底线:向棺材房宣战
《条例》开篇亮剑:非居住空间(厨房、阳台、车库等)禁止单独出租,单间租住人数上限由地方政府划定。这一刀,直接斩断了群租乱象的生存根基。
还记得那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吗?50平米的房子塞进16张床铺,电线如蛛网般缠绕这不仅是居住的耻辱,更是城市安全的炸弹。
如今,《条例》明确:擅自改动消防、承重结构、私拉水电等行为,将面临重罚。安全不再是口号,而是法律划出的生存红线。
2. 税收纽带:阳光化背后的成本博弈
《条例》最狠一招:租赁合同必须备案,违者最高罚款10万元。备案意味着什么?纳税!
以广州为例,个人出租综合税率约4%-8%,企业则高达12%。房东们的小算盘用阴阳合同避税?没戏!《条例》要求租金按市场评估价核定,堵死了灰色操作空间。
成本会转嫁吗?大概率会。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常鹏翱点破关键:短期阵痛换长期秩序。当租赁企业规模化、房源标准化,效率提升将摊薄成本。
3. 保障托底:国家队入场,寡头时代来临
《条例》明示:国家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结合十四五650万套保障房计划,一个信号清晰浮现地方安居集团+龙头机构,将分食80%的租赁蛋糕。
这并非垄断,而是效率革命。
○ 对租客:国企主导的长租房,押金返还、维修响应、合同稳定性远超散户房东;
○ 对市场:机构化运营可破解房源碎片化难题,REITs等金融工具激活存量资产;
○ 对政府:租金监测机制+信用分级监管,让调控不再盲人摸象。
深意:条例背后的国家战略
经济逻辑:租赁是房地产的减震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研究员柴强一语道破:住房买卖市场有‘追涨杀跌’的非理性,而租赁需求永远真实。稳住租赁,就稳住了房地产的底盘。
当房企从快周转转向长期持有,行业恶性循环才有望终结。
社会逻辑:租房也能有尊严
《条例》藏着对弱者的温柔:
○ 出租人不得暴力驱赶租客;
○ 押金扣减需明确约定、正当理由;
○ 长期租客可享公共服务(如子女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崔俊杰评价:从‘有房住’到‘住得好’,是民生工程的升维。
城市逻辑:根治大城市病的良方
职住分离催生了早晚高峰的地狱通勤。《条例》鼓励在工作单位附近租房,结合TOD模式(地铁上盖租赁房),或将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隐形杠杆。
未来:一场关乎3亿人的居住实验
《条例》落地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
○ 地方政府需火速建立租金监测平台;
○ 税务部门要平衡税收效率与租客负担;
○ 普通市民需转变观念租房不再是无房者的妥协,而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租购并举,不是口号,而是一场系统性制度重构。
当保障房REITs年化收益稳定在4%-6%,当年轻人租房也能落户上学,当二房东被专业机构取代中国人的居住史,或将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