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9.9元假银饰”背刺消费者:致癌物超标1179倍,400块可买检测报告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蓝鲸新闻 时间:2025-07-23 20:52:09
除却成本因素,能够在报告上展现“想要的数据”或许才是这门隐秘生意存在的核心原因。

7月23日讯(记者 赵凯)9.9元的便宜饰品还能放心戴吗?

近日,假银饰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话题引发热议。有测评博主发现,市面上不少标称S925银的饰品实为铜合金,部分产品中镍、镉、铅等重金属严重超标,长期接触会引发皮肤过敏甚至增加致癌风险。有网友直言:一个爱买便宜首饰的女孩碎了

致癌元素为什么出现在饰品中?9块9的耳钉或存数倍利润

日前,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对多款宣称925银的耳钉饰品进行检测。8款送检产品中有6款实为铜合金,且出现不同情况的重金属超标。其中最高一款镍释放量超标61倍、镉含量超标1179倍。

人民日报援引专家观点报道称,假银饰中常见的镍、铬、铅等金属均可能引发过敏,其中镍过敏最为普遍。金属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耳饰,皮带扣、纽扣等直接接触皮肤的金属物品,也可能导致过敏。专家提醒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镍化合物、镉列为1类致癌物;铅被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可能致癌。这些重金属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增加致癌风险。

所以,佩戴新耳饰出现过敏红肿等现象,不一定是个人体质原因。

饰品中有害元素超标的现象也并非个例。以欧盟危险非食品产品快速预警系统披露的信息为例,2025年开年以来,欧盟已发布59则首饰召回信息,涉及风险多为镉含量、镍释放量超标。不合格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耳饰,它们长期与皮肤接触,并可能在穿孔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

这些有害元素为什么会出现在饰品中呢?

在某饰品工厂工作多年的老许告诉记者,镍超标最常见的来源是饰品镀层。比如镀镍是为了让饰品更耐磨、抗腐蚀,增加饰品的保色能力,同时相比镀金镀银而言成本要低得多。重金属超标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使用劣质原材料。业内一些小作坊会收别家工厂的废弃材料熔炼后再使用,或者回收工业材料其中掺杂的杂质就很多了。

另一个颠覆消费者认知的真相是,刻有S925钢印的银饰不一定是真银饰。

多位业内人士反馈,S925钢印通常由生产方刻制,用于标识含银量为92.5%的银制品。但市场上存在不少伪造钢印的现象,甚至拥有一台激光机就可以刻,因此钢印本身无法为产品背书。老许举例称,目前一对银针的成本价在1块钱左右,不少把耳钉卖到9.9元的商家是不舍得用真银针的。如果使用锌合金或者其他劣质金属材料,一对耳钉的生产成本可能低至1、2元,即便售价不到10块也有数倍利润空间。

有业内人士透露,厂商一般会在劣质产品表面做电泳处理,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接触皮肤,短时间内不会致敏,因此消费者不必过于惊慌。后续如果出现过敏红肿现象,本身也是一种提醒,这时候就不应该再戴了。

目前正值夏季,汗液分泌旺盛、皮肤呈弱酸性环境,这无疑会加速金属的溶解和释放。RTS瑞易检测的工作人员在受访时进一步提醒称,镀层厚度不足、电镀工艺不达标导致镀层脱落等情况下,饰品可能佩戴一周就会出现褪色情况,底层有害金属仍会接触皮肤引发过敏。因此消费者应避免购买 钛钢合金 等模糊标注的饰品,优先选择标注 足银999Au750 等明确材质的产品。同时也要避免长期佩戴同一饰品,出汗后及时清洁,减少重金属渗透风险。

不合格产品是如何上架的?400元就能买一份证明,无需送检实测

根据我国现行的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制度及相关法规,首饰类产品目前未被纳入3C认证目录。但强制性国标《饰品 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GB 28480-2012)对镍、砷、镉、铬、铅、汞等有害元素限量做了相关规定。比如穿刺首饰的镍释放量应≤0.2μg/cm²/周,普通耳钉项链等与皮肤长期接触饰品的镍释放量应≤0.5μg/cm²/周。未达到要求的,不得进入市场。

RTS瑞易检测工作人员表示,在国内销售首饰、上架主流电商平台一般需要提供CNAS/CMA资质机构出具的《质检报告》,检测项包括贵金属纯度、有害元素、物理性能等。出口销售的要求因目标市场不同各有差异,比如欧盟地区需通过REACH法规检测,重点管控铅、镉、镍释放、邻苯二甲酸盐(适用塑料材质)等物质。

前述工作人员透露,贵金属纯度检测的平均收费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而有害元素筛查一般在300-800 元/项。对于许多定价低廉的小饰品厂商而言,这笔检测费用相对较高。实践中,有部分小作坊式工厂会逃避检测,或者在检测报告上做手脚。这其中的猫腻包括且不限于套证(将真证书编号套用在假饰品上)、伪造机构和查询系统、用PS技术修改报告数值、放宽标准包下证、不实测直接出报告等。

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后,蓝鲸记者随机挑选了数家首饰网店,咨询有无质检证明。只有部分商家出示了珠宝首饰检定证书和成分检测报告,有客服解释称:检测证书是厂家存档的,无法直接出示,但支持顾客购买后复检。

在电商平台上以检测检测证书等关键词搜索后,蓝鲸记者发现了一方更广阔且隐秘的天地。

记者随机挑选的其中三家检测机构均表示可以不用寄样本实测,1-3天直出报告。报告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 国家认证认可监管委 官网长期查询真伪,保证真实有效、编号唯一,价格普遍在1000-3000元一份;另一类可在检测机构的官网查询,收费相对实惠,报价在400-800元之间。工作人员透露,直出报告按产品收费,同一份报告上可以按客户要求多写几个检测项。

除却成本因素,能够在报告上展现想要的数据或许才是这门隐秘生意存在的核心原因。

受访业内人士总结称,部分饰品中有害元素超标的情况频频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成本驱动以外,针对这类产品的市场监管同样存在盲区,企业违法成本较低。从近年变化来看,市场和平台对于这方面的监管正在趋严。

回过头来看,低价当然不是原罪,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关键在于安全底线。除了重金属元素超标,消费者挑选首饰时还需对天然矿石能量疗愈 类饰品保持警惕,留意儿童发饰上的小颗粒装饰避免误食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