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官方
7月22日讯(记者 朱俊熹)Agent(智能体)已成为国内外AI公司口中的高频热词。7月22日,AI独角兽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Agent这个词已经火了至少半年甚至更久,但是它正在被重新定义,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被严重低估和误解。
李开复提到,2025年见证了推理Agent的涌现,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通用产品是Manus,以及OpenAI上周发布的ChatGPT Agent。但在他看来,这些Agent的使用场景更偏向于消费者,虽然有很多强大的功能演示,未必达到了商业价值最大化。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个人愿意付多少钱来做这个交付?一个企业又愿意付多少钱?李开复强调,Agent的商业价值最大化肯定是在企业端。
要在企业端发挥Agent的价值,则需要AI科技公司和传统企业的合作。对零一万物这类AI公司来说,劣势在于缺乏对垂直行业、落地场景的理解,也很难获得闭环的私有数据。李开复称,很多AI公司会针对某个部门或CIO(首席信息官)来卖产品,无法直接触达CEO。但AI带来的技术和组织上的重大变革,只有CEO能够掌控。
因此,零一万物在To B方面采取了一把手工程的打法。据其介绍,零一的销售团队不大,但包含了李开复本人、联合创始人马杰等在内,履历资深,且横跨产学研及投资。他们会积极触达各行业内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CEO,来解释AI的价值。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我们的说法,但认可并有魄力去拥抱变革的企业就成为了零一万物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李开复表示。
在此次产品发布会上,零一万物推出了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2.0版本,以及零一万物企业级Agent智能体。官方介绍称,该企业级Agent以超级员工为核心定位,是万智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其具备深度思考和任务规划能力,基于安全沙盒与MCP能够访问手机和Web端,连接各类企业服务。
按照零一万物的愿景,第一阶段希望找到高价值的标杆客户,和少量客户进行深度共创。管理层表示,公司不倾向于竞标的模式,更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交付周期可达数月甚至以年计。在第二阶段,将共创过程中得到的行业know-how沉淀下来,进而赋能更多类似的客户。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的泛化通用、开箱即用。
以下是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联合创始人马杰等人的问答实录,内容在保证原意下有删减调整。
提问:不管是Kimi也好,还是MiniMax也好,现在有一种趋势是模型即Agent。Agent会不会被模型取代?零一提供Agent会用阿里通义千问或者其他模型吗?
李开复:我们愿意用任何公司的模型,国内有很多好的开源模型,包括千问我们也正在使用。其实模型提供的是Agent大脑的能力,所以我们乐于见到这些模型越做越强,能做深度研究等等。
但是深度研究其实不是一个模型,它是一个Agent。深度研究是什么?你把一个问题给它,然后它要去到处找资料,包括网上找,找了以后再去规划,它就像零一万物万智2.0的PPT助手、保险顾问,都是Agent。
所以我认为今天很多大模型其实是扮演着大脑的角色。刚才谈到的各种企业级工具、数据对接、各种场景应用,都不可能拿今天已有的大模型来直接解决,因为每个场景都有它的特点,有它的数据,有它的公司机密存在。
另外,Agent除了拥有推理能力跟大脑之外,它还需要有记忆,需要有工具调用的能力。本质上大脑和整个Agent之间是有着清晰的工作分工,就像飞机发动机跟飞机本身,并不是说你有好的发动机,它就可以飞起来。
马杰:模型本身的能力边缘变得更宽广,能力变得更强。但随着我们深入到领域里头,实际上我们要解决的任务、边界也在变得更大。所以平台和系统在往外走,中心的引擎变得更强大,对我们绝对是好事,但是它能覆盖的能力确实远远不可能把整个系统中的事情都做到。我们永远需要一个更好的引擎,同时也需要一架更好的飞机。
提问:现在中国市场AI生态里面有大厂,也有独立的AI创业公司。怎么看待竞争合作的关系,在当下和未来的演变?
李开复:我们应该是行业里合作性最强的公司。对那些开发模型的公司我们都愿意用他们的模型,对那些提供的云厂商我们都愿意用他的云,对做芯片的公司我们都愿意用他的芯片,所以我们是合作性非常强的。
行业里有很多竞争可能来自于竞标,我们也不参加竞标,所以我们是选择走一个比较独特的道路。我们的合作性很强,所以哪个大模型公司、云公司或者大厂,有合作的意愿欢迎他们来找我们。
马杰:我们在一线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因为所有的产业最后都有可能被AI化,再加上我们路径的选择跟大家有所不同,合作性又特别强。所以实际情况是,我们在一线就没有碰到过这样直接的竞争,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提问:零一万物今年是All in To B,想问一下今天发布的Agent在零一万物内部的战略级是什么?
李开复:从战略级来说,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把万智2.0 Agent平台能够搭出来,而且能够在交付的过程中降低它的落地成本,然后能够尽快地创造价值。第二件事情,就是找到特别有价值的标杆客户,我们能帮他创造价值,把他变成灯塔。这两件事情是今天最重要的任务。
那再下面我们会希望把跟灯塔客户创造的价值,能够同样赋能给更多有类似需求的公司,最终的终局是把Agent跟万智平台演化成为一个飞机也好,操作系统也好,成为能够让更多人更快速使用的产品。
提问:零一Agent现在商业化进展方便透露一下吗?比如现在使用零一Agent企业大概是多大规模,以及现在Agent平均交付周期大概是多久?
马杰:我们不太倾向于做很多项目的竞标,大家也知道,在竞标过程中,常常最后钱是降下来了,但是服务质量做不上去。把服务质量做上去,这是我们目前最在意的事情。
现在我们很多大型企业客户,服务金额其实是非常高的,为什么这么高呢?大家有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蛮简单,如果他的业务本身是一个数百亿的业务规模,我们哪怕给它有一个百分点的提升,对他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他再从收益里给我们一个很小的比例作为服务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金额。
我们之所以能打动他们,是因为我们有开复老师给他们讲零一万物整体方案,同时,我们不只是给他们一个方案,讲完PPT之后还是有交付的,交付里面还是有结果承诺,所以是这样才能让他们相信这个事情。当然这个周期下来,肯定是比较长的,是以数月到以年为单位这样去做的。
但是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真的深入进去,跟企业客户一起把事情研究透,第二也能获得比较充分的合理的回报,这样这个事情才是可持续的。
李开复:我们会有跟客户有深度的共创。大量的工程师飞到当地,因为他们的数据不离开公司,不可能交给我们,远程用都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我们要到当地,比如说刚才一个客户我们一共谈了70轮,才拟定要做什么样的项目。
据我所知,我们可能是唯一一家算法工程师可以出差到客户当地,住在客户的旁边,帮他去优化企业应用的合作伙伴。因为算法工程师的价值很高,不止是因为他们的工资有多少,而是因为这类人才的整体数量就是有限的,大部分算法工程师会更愿意去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模型等等。
所以我们起步初期不会有太多灯塔客户,但每一个我们都会做得很重。双方彼此都会有很大的成长,也希望能够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提问:零一万物是不是在做的是高成本部署和高定制服务的事情?是不是面临平衡上的挑战,是不是要有烧钱的阶段?
李开复:我们是高价值,是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是可衡量的指标,这是重点。既然是高价值,我们也会获得相对应的收入。我们肯定不会是烧钱的状态。所以我们这些项目的毛利应该是行业最高的,不会是一个烧钱过程。但是我们的收费绝对是合理的。如果这个事情企业要自己去做,可能要贵得多。我们不会去加上不合理的收费。
另外也不是说我们每个灯塔客户都一定下大单,我们的产品是一个相对非常可用的产品。如果一个公司具备AI和IT能力,它是完全可以把万智2.0用起来。基于零一万物的技术支持,以非常合理的费用支出,通过一体机或者云服务来获得价值。
我期待万智2.0会有两种客户,第一种是一些大型客户,经过共创产生价值。但是因为有这个平台,共创的成本会降低很多;第二种,对IT和AI能力不错的公司,比如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它绝对是有能力自己把万智2.0极速部署起来。
提问:过去很多SaaS创业公司其实都面临标准化和定制化的权衡,很多面临亏损、难以实现盈利的情况。在AI时代,大模型能不能带来变化?
李开复:我们就是要打出新的打法,我们的打法就是定制化加标准化。如果只做定制化,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系统集成,做一单是一单,到处找生意,没有重复性。
我们的标准化就是万智2.0,它让我们的定制化的成本降低。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我们能够让客户达到了他们的业务指标,他们就会让万智2.0、3.0、4.0成为他的标配,也愿意为这样一个平台付费。
所谓SaaS魔咒何时打破我们没法预测,但我们确定的是,大模型行业已经从模型驱动转向场景驱动,企业用户更愿意为价值付费。零一万物在做的,是在AI 2.0时代跟客户深度共创,双方一起从战略到落地,做价值最大化的工作,用价值创造来形成用户对万智平台的黏性,这是一个双方互惠的过程,我们也期待这样的一个过程能握手更多的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把ToB的市场蛋糕给做大。
今天国内外都有一定的付费意愿存在,在国内可能会更像一个项目制。但是如果我们做的成功,未来也可能是会按照订阅或者其他的方式收费。
提问:万智2.0是零一在推进的商业化产品,刚刚也有提到大模型的操作系统。可以理解为在AGI之后,是希望把所谓的大模型操作系统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吗?
李开复:如果我们将一个操作系统广义地定义为:能够承载很多的应用,让大家需要用它才能够达到一些目的,今天的万智已经符合这个标准了。
但是同时,操作系统也应该具备非常强的泛化通用、开箱即用的能力,虽然今天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但是我们已经把这当做一个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第一步、第二步走通了,走到第三步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阶段是非常谦虚地学习行业客户,双方共创;第二个阶段是把共创所得到的行业know-how提炼出来,一起握手更多的同样行业或类似行业的客户;第三个阶段是让它真正有一天能够泛化通用、开箱即可用。
提问:今天发布了万智2.0,从一个创业公司发展阶段来说,是不是意味着现在零一万物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开始从1到10或者从1到N的发展阶段?
李开复:当然是了。只是说我们AI领域实在变迁太快了,所以一个不会快速从1.0从2.0,从0到1、1到10、10到100,(不会)快速狂奔的公司可能就会被快速进步的行业和技术会被抛弃。所以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也是必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