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刚过半,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洗牌”声,声声入耳。
这半年间,支付行业风云变幻。就在近日,瑞银信支付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银信”)正式宣告终止支付业务,这位曾在支付行业举足轻重、线下收单稳居三甲的头部公司,最终黯然退场。
而这仅是行业加速出清的一个缩影。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央行注销支付牌照的数量已追平2024年全年。截至目前,央行已累计注销106张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机构数量缩减至165家,较巅峰时期的271家大幅缩水。
业内认为,支付行业大多中小机构普遍面临合规、竞争与创新的三重困境,头部支付机构凭借先发优势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支付机构,获取商户难度加大,商户流失率上升。展望未来,支付行业这一整合趋势将愈发明显。
老牌落幕
2003年初创团队,2008年正式成立,2014年拿下全牌照,巅峰期业务覆盖全国,年交易规模位列行业前排,老牌收单机构瑞银信近日发出的一纸终止业务公告,令人唏嘘。
7月9日,瑞银信官网公告称,“因支付业务许可证到期,我司计划于2025年7月9日起全面终止交易处理Ⅰ类、支付交易处理Ⅱ类支付业务”。针对存量问题,公告称,将在后续为商户提供历史交易数据查询及相关咨询服务,并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就业务情况及退出后续,北京商报记者向瑞银信方面采访求证,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根据该公司客服表述,终止支付业务是因为牌照到期,公司仍在正常营业,合作商户若有相关问题,可以联系解决。
7月11日,央行官网已注销许可机构再次更新,其中就包括瑞银信,原因为“未提交续展申请,到期退出”。
瑞银信退出支付市场,早有端倪。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瑞银信支付牌照曾于2019年7月成功续展,不过在该次续展中,其银行卡收单业务展业范围被缩减掉了安徽、内蒙古以及宁夏地区。
另回顾其兴衰轨迹,央行的多次罚单也暴露出其展业合规漏洞。正如在2020年创下单笔罚款记录的罚单中,瑞银信因超出核准业务范围、未按规定建立有关制度办法或风险管理措施、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重罚6124万元。
一支付业资深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瑞银信自2020年后业务规模出现锐减,后续几年中,瑞银信逐步清退商户、缩减代理,也被解读为主动退出市场的信号,直至2025年未提交牌照续展申请,也印证了其早已计划终止支付业务”。
“瑞银信退出支付市场,再次说明合规已经成为支付从业的第一要务。”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称。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进一步指出,老牌支付机构终止业务,是合规、竞争与创新三重困境的一种折射,尽管老牌支付机构曾经拥有较强的商户资源与市场竞争力,但在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的现代,靠“吃老本”难以保持住原有的行业地位,再叠加合规不断趋严趋细,难以适应市场+监管环境的老牌支付机构,也会落入淘汰出局的下场。
深度洗牌
与瑞银信一同被注销的,还有另外两家支付机构——广东粤通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通宝”)和金运通网络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运通”)。
粤通宝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4900万元。2015年,粤通宝获得支付牌照,获准在广东省范围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目前业务类型已更新为储值账户运营Ⅱ类,牌照有效期至2025年3月25日(过渡期至2025年7月9日)。针对该公司牌照注销,央行披露原因为“续展申请不予受理,到期退出”。
金运通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1.06亿元,由山东金升集团投资成立,其在2014年7月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此次注销牌照,原因为“未提交续展申请,到期退出”。
与此前大多退出为预付卡从业机构不同,今年还覆盖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从业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瑞银信、金运通等3家机构的离场,也让今年累计注销支付牌照数迅速攀升至10张,追平2024年全年纪录。
截至目前,央行已累计注销106张支付牌照,市场剩余牌照仅存165张,较巅峰时期的271家大幅缩水。
前述支付业资深人士指出,从目前退出市场的支付机构来看,原因主要有几类,包括自身机构风险事件、合规要求推动、央企退出金融业务、支付机构合并等。
“支付行业具有典型的互联网行业特征,马太效应明显。支付宝、微信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没有场景优势、技术优势的机构没有竞争力,退出或者整合是走势,后续,存量牌照还向具有实力的集团集中。”该人士说道。
王蓬博同样认为,从年内注销机构来看,要么是国企聚焦主业主动退出,要么是预付卡牌照受到市场坍塌的影响。他说道,“其中合规因素影响的最多,特别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实施以来,行业展业门槛上一个台阶,处罚案例上,也可看出监管更加细化和全面”。
“红海”支付市场如何突围
业内认为,支付行业的这场变革,本质是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
2024年实施的《条例》,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推手,其中包括资本门槛的上升、穿透式股权管理以及支付机构业务的聚焦。
例如,《条例》强调同一法人不得控股超过2家支付机构,明确“支付业务不得跨界经营”等,推动支付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支付机构相应的合规短板,也逐渐补齐到金融基础设施应有的水平。
另从行业情况来看,由于传统支付业务利润空间不断萎缩,金融科技和增值服务成为支付机构业务竞争的另一个重点。博通分析调研发现,企业数字化服务价值不仅体现在利润增长方面,还体现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层面。
“预计短中期内支付行业洗牌仍将继续,”苏筱芮认为,这一背景下,支付机构可考虑基于垂直场景的“支付+”解决方案打造,围绕商户特征与日常经营所需,聚焦重点零售生态与消费者需求,为商户提供多层次、全链路的经营赋能;此外,基于今年以来跨境支付领域利好频出,也可考虑借助出海的方式进行更多场景服务探索。
业内认为,后续展业中,对巨头而言,需警惕生态垄断下的创新停滞;对中小机构而言,深耕“小而美”的细分市场,或许比盲目扩张更有出路。
对于存量支付公司来说,前述支付业资深人士介绍,目前中小机构最佳的策略,是投奔具有场景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央国企,寻找实力雄厚的股东。其次是巩固传统优势业务,无论是积极拓展跨境业务,还是服务传统信贷业务,维持住具有一定交易量和利润率的业务,是想保持独立经营的支付机构的选择,也不乏有极少数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支付机构,会通过极速的产品创新,在红海的支付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