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支持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创新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人民网 时间:2025-07-21 08:11:53

刘诗瑶

建立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推进非共识项目研究,促进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是我国科技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为开展非共识项目资助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

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这项旨在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的高度重视。

所谓非共识项目,通常是指在基础研究领域里,创新性强却还没有达成共识,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的创新研究。这类研究项目通常难以通过专家评审程序,无法通过常规渠道获得资助。当前,非共识项目已成为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重要关注点,各国正在抓紧通过制度创新,加速布局非共识领域。

作为突破现有认知、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非共识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科技竞争中开辟并引领发展方向,如何弥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成果的不足,已成为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必须解答的迫切问题。建立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推进非共识项目研究,促进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是我国科技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现有的知识体系、标准和规则下,对于传统基础研究,做什么、不做什么,专家们都有基本判断,但对于那些还未被涉足的、现有经验难以评判的、试验之后风险代价特别高的创新领域,却没有达成“该不该做”“怎么去做”的一致意见,更缺乏一套科学高效的制度去遴选、扶持和评价。但恰恰是这种看似“异想天开”“离经叛道”的创新研究,却蕴藏着催生原始创新、引领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重大突破往往都源于非共识思想的提出。

明晰非共识项目定位、优化遴选方式、完善过程管理、健全保障机制……建立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很关键。能否从“非共识”中挖掘到真正的创新价值,并产出创新成果,对相关制度的科学高效、严谨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切实依托高水平科学家优秀的学术鉴赏力和专业判断力,发挥专家实名推荐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次推出的相关措施包括成立由一线高水平科学家组成的重大非共识项目专家委员会,采用“深度交互式研讨+专家委员会合议”的非常规遴选模式等,从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专家的个人能动性,又发挥了行业群体的重要参考功能,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决策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非共识项目筛选是否透明,是否可信,是否能真正做到不问出处、不设门槛、不唯过往业绩,直接关系着这项制度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还要注重项目管理全流程监督,把激励担当和廉洁用权统一起来,防止“一言堂”、送人情等问题。如此,才能让真正从事非共识项目的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更好更多做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探索一条支持非共识创新的有效路径,支持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重要研究方向,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不盲目追逐热点、不做“跟班式”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次在非共识项目制度建设方面开了一个好头。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始探索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为各地探索支持非共识创新的有效路径提供有益经验。希望在各方努力下,努力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1日 19 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