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折戟”中国市场后,Manus最新回应!AI智能体,变天!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证券时报 时间:2025-07-20 00:10:55

作为AI智能体的“黑马”,Manus的爆火一度让外界对其充满期待。但经过数月的摸索,Manus“折戟”中国市场。今日(7月19日),Manus创始人罕见发声,首次公开回应了这次起落背后的一切。

7月19日,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了一篇长博客,从技术层面深度复盘从创业以来在Agent(智能体)研发与训练方面的经验教训。季逸超表示,Manus团队之所以选择“套壳”而非自研大模型,正是基于前一次创业的惨痛教训,决定基于开源或商业大模型做“上下文工程”,构建智能体。然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团队经历了4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

通过回溯过去几个月的创业历程,季逸超为智能体赛道创业者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他指出,AI智能体的未来在于上下文设计,而非单纯比拼模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最近AI智能体领域迎来了不少新进展,OpenAI推出了ChatGPT智能体系统,Kimi发布了最新的大模型K2,并表示K2的设计目标是“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在基础模型厂商凭借底层模型发力智能体赛道的背景下,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成为Manus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深度复盘Manus经验教训

今年3月,一款名为Manus的产品刷屏网络。这款产品由一家名为“蝴蝶效应”的初创公司研发,被称为“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产品”,能够实现真正的自主执行能力,完成筛选简历、做房产研究、股票分析等复杂任务。

一夜爆火后,Manus的内测邀请码“一码难求“,在二手平台上甚至被爆炒至数万元。然而不到半年时间,Manus就被爆出撤离中国市场的消息,不仅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的内容均已清空,官网首页也显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此外,还有消息称Manus已将总部迁往新加坡,除了核心研发团队40多人迁往新加坡,其余约80名非核心员工被裁。对此,Manus对外回应表示:“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从智能体的“当红炸子鸡”到撤离中国市场,Manus一直饱受行业争议,外界对其这一选择也存在诸多猜测。7月19日,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了一篇长博客,从技术层面深度复盘创业以来在Agent(智能体)研发与训练方面的经验教训,试图将舆论拉回到技术与产品本身。

在长文中,季逸超表示在Manus项目的最初阶段,他和他的团队就面临一个关键决定:是使用开源基础模型训练一个端到端的智能体,还是基于前沿模型的上下文学习能力构建一个智能体?季逸超说,在他的上一段创业经历中,他从头开始训练模型,但随着GPT-3 和 Flan-T5的出现,其内部模型“一夜之间变得无关紧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惨痛教训,Manus 选择押注于上下文工程而非底层模型,这也使得Manus能快速地改进,进行产品迭代。

具体来看,季逸超总结了Manus的不少实操经验,为业内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他强调KV-Cache(Key-Value Cache,一种缓存机制)的命中率至关重要,输入越稳定,缓存命中率越高,成本和延迟越低。因此,创业者有三种办法可以提高KV-Cache缓存命中率:一是保持提示前缀稳定,避免在提示中使用时间戳;二是使上下文仅追加,避免修改先前的操作或观察,确保序列化是确定性的;三是在需要时明确标记缓存断点。

此外,季逸超还提到,动态修改工具列表会让缓存失效、模型混乱,因此不要动态添加工具,而是要使用“遮蔽法”来控制选择;要用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规避信息丢失;要保留错误日志(如失败的操作、堆栈信息),帮助模型更新内部信念,减少重复错误等。

并未直接回应撤离中国市场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季逸超的长文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复盘与探讨,但并未对市场关注的裁员、迁址新加坡、撤离中国市场等话题进行直接回应。

Manus虽然此前在国内引发了不少关注,但Manus从创业之初就有着极强的海外市场基因。发布之初,Manus就仅仅支持英文,发布视频也是全程英文介绍,还需要特殊的网络条件进行注册。据了解,Manus的核心基础是Claude大模型,这是美国创业公司Anthropic推出的一款大语言模型,而Anthropic是OpenAI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

此外,今年4月,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还完成了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牵头,腾讯、真格基金、HSG跟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张美国、日本、中东等海外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Manus最初就是瞄准了海外市场,但在国内的意外爆火使其开始萌生同时开拓国内市场的想法。Manus受到国内用户关注后,曾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致力于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不过,Manus与通义千问的合作始终没有落地,用户注册Manus依然需要特殊的网络条件。

外界对于Manus撤出中国市场有诸多猜测。有分析人士指出,Manus的B轮融资由美国风投公司Benchmark领投,而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禁止美国资本投资可能增强中国AI技术的项目,Manus将总部迁至新加坡或是为了规避审查风险。此外,由于Manus主要基于Claude模型,而Claude模型不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即使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也面临维护两套不同产品、成本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这些原因,或都是其做出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考量。

AI智能体赛道持续升温加速落地

在Manus引发行业对“智能体退潮”的忧虑时,近期AI智能体赛道却迎来了颇多重磅消息和重要技术进展。

7月18日,OpenAI推出了全新智能体产品“ChatGPT Agent”。根据介绍,这是一个融合Operator智能体网页交互能力、含“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功能的互联网信息搜集能力以及ChatGPT对话能力的统一智能体,可以完成包括在线购物、订餐预约、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和财务分析在内的多步骤复杂任务。

三者组成强力“AI三剑客”,标志着OpenAI全面进军自动化AI代理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智能体产品的底层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提供了最先进的性能,在涵盖超百个学科的 Humanity' s Last Exam(人类的最后测试)中,得分率达41.6%,约是OpenAI o3和o4-mini 得分的两倍;在FrontierMath数学基准测试中,使用工具时得分27.4%,远超o4-mini 的 6.3% 。

与此同时,Kimi近期也开源了万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K2。在Kimi公布的测评结果中, K2在自主编程、工具调用和数学推理三个维度的表现上,都超过了同为开源模型的DeepSeek-V3和阿里Qwen3。Kimi团队还对外宣称,K2的设计目标是“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其核心亮点是智能体的应用能力,在工具调用和智能体循环方面表现极为出色。

多家券商研报表示,随着各AI巨头发力智能体产品商业化,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元年。中金研报指出,基础大模型仍是决定Agent能力上限的关键,大模型的编程及智能体能力也是各家厂商竞争关注的焦点。C端Agent具有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因此也是大厂和创业公司更为聚焦的领域,无论是海外的OpenAI、Google还是国内的字节、阿里,以及Manus、Genspark等创业公司都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近半年来产业进展显著。

不过,当前智能体类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路径不明等问题,在基础模型厂商凭借底层模型发力智能体赛道的背景下,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成为Manus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责编:万健祎

校对:陶谦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