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当AI成为创作伙伴,传媒人如何定位自身角色、智慧使用AI?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28 12:16:23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深度融入传媒内容生产的全链路,成为内容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协作者和伙伴。”刘亚东说,AI时代,媒体人不能再把自己看作是传统的编辑记者,而要成为创意的主导者和内容价值的守护者,如何使用AI才是重要的分界点。

11月28日,2025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举办,南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刘亚东发表题为《从工具到伙伴:AI重塑传媒内容生产全链路》的演讲。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刘亚东发表题为《从工具到伙伴:AI重塑传媒内容生产全链路》的演讲。

快、准、全,AI成为媒体的创作伙伴

AI如何从工具升级为真正的创作伙伴?作为前媒体人,刘亚东有深切的感受:“每次遇到突发新闻,人工响应动不动超过两个小时,等我们核实完,写好稿,谣言可能已经满街跑。光靠人工甄别海量的信息,的确很难满足大家对又快又准的期待,人工智能带来了什么改变?三个字:快、准、全,能够7×24小时挖掘线索,对多源信息交叉验证。”

他认为,AI在新闻生产效率上更高,快讯类新闻生产从1小时压缩到12分钟,突发新闻的AI响应速度甚至做到30秒内生成首条快讯,效率的飞跃让媒体在和谣言的竞赛中占据了主动权,让AI从辅助工具变成了与编辑记者并肩作战的创作伙伴。

刘亚东还提到,AI在影视制作领域、音频领域同样带来了系统性变革,从背景工具走到台前,成为媒体创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人机协同、是智能赋能。

媒体做深度报道还能更快吗?追逐热点的速度有极限吗?个人的创造力有天花板吗?

他认为,借助AI,深度报道的前期素材检索和整理效率得到了提高,记者可以把宝贵的时间更多用在深度访谈和思考上;突发热点的内容生产的响应效率也实现了跨越式提升,AI可以瞬间捕捉分析热点,为人脑的创意决策赢得了黄金时间;在人机协作下,个人创造力的天花板也被抬高,内容生产的整体效能空前提高,媒体工作者可以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激发了选题和内容创新的更大潜力。

刘亚东表示,具体而言,AI擅长数据处理、批量创作、实时信息筛选、格式优化、合规初筛和多平台分发等工作,而人类则在创意策划、价值判断、深度调查、情感表达、伦理把关和公信力维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需要温度,需要同理心,需要社会经验的事情,是AI无法替代的人性之光。”

“AI作为伙伴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强大,而在于我们有多智慧地使用AI。AI处理信息,人创造价值,这才是从工具到伙伴这场变革中传媒人需要把握的核心要义。”他补充道。

AI时代传媒人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当AI从工具升级成伙伴之后,传媒人的位置在哪?

刘亚东指出,媒体人的身份正在重塑,“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看作是传统的编辑记者,在AI时代,我们更要成为创意的主导者和内容价值的终极守护者,AI负责生产效率,而我们要专注于创作灵魂。”

人工智能会取代编辑记者吗?刘亚东回答,人工智能淘汰的是不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编辑记者,能否驾驭AI是重要的分界点,“AI作为伙伴加入不是为了取代我们,而是为了和我们共创一个更加智能、更加精彩的智媒未来。”

展望未来,刘亚东认为,技术方面,到2026年AI不再是被动等待指令的工具,而是成为更加能动的智能助手;产业方面,大模型将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将为传媒业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内容生产解决方案;市场方面,AI+IP商业化将在影视、营销、电商等领域爆发,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为传媒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不过,刘亚东也提醒道:“技术跑得再快,也不能脱离合规和伦理这条缰绳,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绝对的底线。”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立清晰的AI内容审核标准,确保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信力,已经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因为一旦失去了信任,所有的效率和创新都有可能归零。”他表示,媒体已经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例如澎湃新闻推出的“清穹”“清察”“清源”延伸服务体系,依托派生万物核心技术底座,三大平台定位清晰、关联互补又各具独立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