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吴先之 文烨豪
编辑| 王 潘
11月27日,夸克在京发布了两个系列六款AI眼镜。
主力产品为夸克AI眼镜S1,定价3799元起。另一个系列为轻量级产品夸克AI眼镜G1,配有太阳镜款,最低价格为1899元起。
“AI助手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水平和办事能力……用户需要一个随时随地开口即用的AI。”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在发布会上的一段表述给夸克AI眼镜的发布会定下了一个基调,也折射出了这场发布会至少从业务逻辑与战略考量上不是孤立的。
吴嘉所要表达的信息很清楚,单靠移动端的AI助手确实不可能真正实现AI to C,而是需要一个能与人高度贴合的硬件产品。相较手机,AI眼镜的输入与输出都要直接得多。
结合10天前阿里千问公测,这场夸克AI眼镜发布会实际上是整个阿里AI to C动作的延续。从发布会布展就能看到,主会台左右两边分列着醒目的千问与夸克AI眼镜的LOGO。
![]()
单看AI助手与AI眼镜,都还无法来到iPhone时刻,而AI助手与AI眼镜的叠加是否可行,还需从长计议。至少从目前来看,谁都还无法断定超级应用与物理世界融合的具体形态。
从“肉身”到“灵魂”
于AI眼镜而言,硬件无疑是“肉身”,身体素质不过关,灵魂再深邃也没有意义。
据悉,夸克AI眼镜采用了高通AR1+恒玄 BES2800的双芯架构,配合最高约4000nits亮度的双目衍射光波导显示方案,支持合像距调节与双电池系统,整机外形亦针对亚洲人脸型做了适配优化。
从硬件层面来看,这代夸克AI眼镜并没有像业界某些样机那样去“秀肌肉”,整体选择更偏向行业的成熟解法。
以显示技术为例,夸克AI眼镜采用的是JBD的“蜂鸟MiniⅡ”MicroLED单色光引擎。
这一方案,此前已被用于星纪魅族StarV Air2智能眼镜、影目科技INMO GO2同传翻译眼镜以及Rokid Glasses等多款产品,在亮度、功耗与良率方面具备较为稳定的产业基础。
相比之下,以TCL旗下的雷鸟为代表的行业“先锋派”玩家,已开始转向全彩光波导方案,并支持视频观看,但对应的成本结构与终端售价亦有着明显提升——与其追逐技术叙事,阿里似乎更在意其产品能否更丝滑地走入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作为较晚交卷的玩家,夸克AI眼镜亦解决了诸多更早些发布的产品的问题。
比如在此之前,光波导AR眼镜难免会遭遇辐辏调节冲突,比如因焦平面与真实世界不一致,使眼睛在两个焦距间反复横跳——短时间尚可接受,可佩戴时间一长,难免疲劳、眩晕。对此,夸克AI眼镜可调节的合像距,使用户可根据场景选择最优的显示距离,算是一个可行的解法。
至于彩虹纹、遮盖视野等光波导路线的通病,夸克AI眼镜亦有意缩小光栅区,尽量减轻AR对现实世界的“打扰”。
整体而言,相较于那些热衷于“兜售未来”的玩家,夸克AI眼镜的硬件路径注定不会惊艳,但至少保住了其作为新兴品类的工具色彩。
AI眼镜最终能否成立,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灵魂”——软件、系统层的打磨,才是现阶段这条赛道的重点所在。
从软件路径上看,现阶段AR眼镜厂商的分化肉眼可见。
据悉,夸克AI眼镜以阿里生态为底座,打通高德地图、支付宝、淘宝、飞猪等场景,并接入网易云音乐、QQ音乐,试图以服务闭环补齐AI眼镜的生态短板。
从AI、翻译,到导航、扫码支付、比价等,这一整套阿里系能力,显然保证了其服务、应用链条的完整度。但就目前来看,此番“内生一体化”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约束着夸克AI眼镜。
以雷鸟X3 Pro为例,其策略更偏“并联”,一方面接入阿里通义千问,同时也支持豆包,在地图侧同样与高德地图合作,端出可视导航功能,整体强调的是能接尽接、多应用协同的广覆盖。Rokid Glasses在AI领域则更显开放,几乎奉行大模型“我全都要”的打法。
![]()
相比之下,夸克AI眼镜明显更“内收”——与其他玩家普遍强调的多模型+多应用不同,承担着阿里AI C端前站的夸克AI眼镜,现阶段对外部生态的开放度似乎要低一些,甚至尚未全然适配微信这样的基础社交入口。
不同的选择,更多来自禀赋的差异,且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多数国内AR厂商本质上是硬件玩家,并不具备填补应用生态的能力,开放自是必然。而阿里作为互联网巨头,应用生态扎实,自然亦不愿接受自己苦苦打磨的产品,为他人做嫁衣。
而这,或许也是网易云音乐与QQ音乐,成为现阶段夸克AI眼镜鲜有的外部应用的原因——虾米音乐退场之后,在线音乐作为阿里体系内难以回避的生态缺口,恰是智能眼镜的一大刚需。
尽管不排除后续更多外部应用接入夸克AI眼镜的可能,但视角、路径的不同,已基本决定了其“以少打多”的必然。在此背景下,阿里重注的AI,或将承担“杀手锏”的角色。
因此,已然打响的战事,既是对夸克AI眼镜的大考,也是对阿里AI底色的一次正面检验。
为什么是夸克?
夸克AI眼镜的硬件素养与可热插拔电源设计,相较同期其他可比产品而言,理论上能够覆盖绝大部分生活场景。借用蔚来李斌的话说,“再快的充电也没有换电快”。
考虑到这款AI眼镜是阿里AI to C战略中,目前唯一一款可穿戴硬件产品,因此续航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只有长续航才能保证用户在各种使用场景下,完成交互。
值得一提的是,夸克AI眼镜其实还暗藏了一次搜索入口的改变。这款AI眼镜的交互采用了语音、视觉、按键等多种形式,其中随身智能助理“夸克同学”融合了千问和夸克的AI能力。
实际上,夸克同学与友商的超能小度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AI助理+硬件的方式,通过多模态能力探索AI时代的新交互。
无论PC还是移动端,传统搜索是键鼠/点触+关键词检索,而多模态技术的突破,不仅增加了语音、视觉,而且还让交互行为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这个角度讲,作为阿里传统搜索入口的夸克,如今发布AI眼镜寻找AI时代入口,其实并无违和。
事实上,夸克AI眼镜的产品思路与夸克在移动时代的产品逻辑高度趋同,都是用搜索即服务的方式,通过聚合各类高频刚需工具,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与打开频次。
例如搜索框+智能面板的双层架构,让首页信息密度降低67%的同时,通过智能卡片动态加载高频需求。智能面板则是工具间,整合了AI写作、扫描王、夸克PPT、翻译等功能。
这种从搜索到工具的转向与融合,在最近两年AI产品井喷之下,夸克曾屡试不爽。包括面向考生的“志愿报考”Agent、拍照搜题,以及夸克网盘文件管理中的图搜功能等,在C端建立起了“解决问题”的心智。
“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机屏幕,而是改变物理世界”,2024年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谈及AI时的这句话,或多或少也给当时的夸克敲响了警钟。哪怕有搜索,也整合了大量高频刚需工具,在AI时代,夸克没有把手真正伸向物理世界,所以不具备强入口属性。
或许基于这个考量,阿里才会把AI to C的软硬融合放到夸克。
另一个原因在于从软件的AI助理到硬件的AI眼镜,相较其他产品,夸克的长板在于长期积累起的“工具心智”。从搜索时代的无广搜索,到网盘、高考助手等工具,再到AI全能助手,这背后的一条主线是不断强化的使用价值,阿里试图将搜索+工具+助手一并复刻到AI眼镜上,从而实现用户习惯的迁移。
夸克AI眼镜目前所具备的能力涵盖了导航、支付、识价、音乐、问答、通话等16个高频功能。
![]()
但不得不说,复用夸克在软件上的能力与优势,把AI眼镜变成AI时代的一个超级入口,还需要持续验证。
单色方案决定了娱乐不是夸克两款AI眼镜的主攻方向,这也使得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因场景差异而不同。夸克给到了很多通勤、散步、逛街等场景下的使用展示,而在其他条件下,这款AI眼镜还需要与其他产品/产品组合竞争。例如最杀时间的娱乐场景,需要全彩方案支持而非单色方案。
此外,AI眼镜是夸克第一次尝试软硬融合,要想覆盖更多产品,还面临更多挑战。比如在实际办公场景中,AI眼镜如何与电脑、耳机、打印机等其他办公设备融合。
再次站在下一个入口前
AI能力强悍的阿里,即便不亲自下场做终端,也完全可以凭借“卖铲人”的角色,在这波AI眼镜淘金热中狠狠捞上一笔,奈何硬件入口这件事,对互联网巨头而言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执念。
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自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整个消费电子行业也一直在寻找着下一个入口。而智能眼镜,或者说更泛化,其XR的确定性就在这里——好似夜里的一颗星,始终可见,却难以触及。
早年的影音是一轮试探,随后《Half-Life: Alyx》带着一批硬件厂商冲锋,前几年元宇宙热潮时,玩家们再度集体押注。几乎每一波人马,都秉持着不同的逻辑与硬件形态,带着自己的“应然”杀入其中,笃信这一次终于轮到自己吃上蛋糕,结果却都没有真正跨越大众门槛,被“实然”按回原地。
玩家们之所以反复沦为“炮灰”,不是因为技术力不够强,而是因为更广泛的消费市场,尚不存在迫切需求。毕竟,在硬件行业,只有当一个新设备能够创造一个比旧设备更高频、或更不可替代的行为场景时,它才有资格成为入口。
而AI的爆发,算是重新让玩家们看到了构造入口的曙光,哪怕它仍不成熟、有着较强的实验性,但相比过往更多围绕极客与发烧友展开的叙事,其第一次显露出通向大规模用户场景的可能性。
因此,当下的阿里也好,其他AI眼镜厂商也罢,与其说其是在抢夺现成的果,不如说是在投石问路,给不确定的未来种因,让下一代入口,有机会从“应然”向“实然”再迈半步,哪怕它离“终局”仍然很远。
至于最后,能否跨越鸿沟,这不是几个应用与几款硬件就能实现的。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