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与长征火箭示意图。 IC供图
11月25日12时11分,搭载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与长征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应急发射任务。
11月5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在总指挥部决策实施应急发射后,正在发射场待命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迅速进入待发状态,启动16天应急发射流程。
迅速进入待发状态
启动16天应急发射流程
当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天气晴朗但伴有大风。“连日来大风天气频发,气象团队精准预判气象风险,为火箭发射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芳说。
“5、4、3、2、1,点火!”随着倒计时口令的下达,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点火升空。约10分钟后,船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11月25日15时50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转入组合体停靠段。
11月5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在总指挥部决策实施应急发射后,正在发射场待命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迅速进入待发状态,启动16天应急发射流程。
“这次应急发射,火箭系统有三个不变: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不变,火箭基本的技术状态维持不变,火箭飞行总体方案基本不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刘烽说,为争取时间,本次任务对发射场流程项目进行了调整。
神舟二十二号为无人状态
载货飞赴中国空间站
从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我国载人飞船发射采用“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模式。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备份的运载火箭与载人飞船可以迅速从待命状态转入发射状态,执行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
据介绍,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为无人状态,装载了航天食品、航天药品、新鲜果蔬、针对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裂纹的处置装置等,后续将作为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返回飞船。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作为新批次首艘飞船,开展了涉及仪表系统、载荷安装空间、元器件等多项技术改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刁伟鹤说。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10次飞行。
揭秘
长征二号F火箭的“16天发射秘籍”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发射一发长征二号F火箭需要三十多天的准备时间,而本次神舟二十二号任务,启用了16天应急发射方案,这样快的速度是如何实现的呢?
专家介绍,速度的提升,并非简单地“赶工期”,而是基于科学的分析和大量的前期准备。研制团队将火箭测试发射的工作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可以提前完成的安装、操作类工作,另一类是需要在接到明确指令后进行的测试。
“我们把能做的工作、不重复性的工作合理分配。比如操作类、安装类的工作全部提前做完;测试类的工作,接到任务后再紧急开展。”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曾耀祥表示。
通过这种模式,团队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核心流程时间,同时,还对测试项目进行了优化,并对无人发射状态下的流程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
曾耀祥还介绍,前后方的高效联动也是关键。前方测试的数据可以实时传回北京,后方的专家团队同步进行判读和分析,如同为前方的每一步操作都加上了一道“双保险”。
作为新批次首艘飞船,神舟二十二号有哪些技术改进?
作为新批次首艘飞船,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开展了多项技术改进,实现了功能、性能全面提升。其中,通过仪表系统升级更改,提升了人机交互工业设计水平,提高了航天员乘坐舒适度和操控的便捷性;通过仪表板小型化和返回舱布局优化,大幅提升了载荷下行运输能力,能够更好地支撑空间站运营;通过元器件的更改,提升了飞船研制自主可控能力。
不过,这艘升级改进的载人飞船的首次任务,却不是送人,而是送货。
“它实际上是一个有人船无人状态的发射,它并不是一条无人船,它还要带三个航天员回来的。这次上行的物资和载荷比以往都要多,因为载荷量大,要把这些载荷合理分配在飞船的各个位置,保证质心的位置和各种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了,装偏了就不满足。因为载荷有的轻有的重,要保证飞船的质量特性仍然能够满足发射、逃逸、交会对接的要求,保证上天之后,控制系统的参数不用调,可以按原计划去飞就行了,这个是需要下功夫的。”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郑伟表示。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上都装了些什么?怎么装?
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以无人状态启程,奔赴空间站,成为在轨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新座驾”。不过,“无人”不等于“空船”,按计划,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满载物资,为太空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本着动态调整、科学利用的原则,这次随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上行的物资包含航天食品、航天药品、新鲜果蔬、针对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裂纹的处置装置,以及空间站所需的备品备件等。
“主要是生活物资,以食品和果蔬为主,还有少量的服装。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乘组轮换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也消耗了一些原本给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带上去的新鲜的东西,我们利用这次机会补一点。都是计划内的,但是有上行机会的时候,我们也会拿出少量的资源来考虑一下个人的需求。”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张建丽表示。
载人飞船以无人状态发射,为了保证质心的平衡,上行的物资将代替航天员,“坐”在三个航空座椅上。具体怎么“坐”?科研人员想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办法。
“因为上天的载荷原则上要求包都是软的,外边再做一个大的口袋,放到座椅里,因为座椅天然就是一个箱体的形状,用航天员束缚带把它捆好,还比较实用。”郑伟说。
神舟二十号遭撞击,每秒7公里的空间碎片有多危险?
之所以在一个月内连续发射两艘神舟飞船,是因为驻留空间站的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因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出现细微裂纹。出于安全考虑,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11月14日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11月25日发射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后续将作为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返回飞船。
引发这次“紧急救援”的,就是空间碎片。这些碎片在地球轨道上以每秒超过7公里的速度呼啸而过,威胁卫星和空间站的安全。
空间碎片由人类航天活动直接产生或间接衍生。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废弃航天器及相关部件是空间碎片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占比超过40%,包括退役卫星、火箭残骸、航天器解体残骸等。
其次是航天活动中的操作废弃物。这类碎片多为航天任务执行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丢弃的物品,尺寸虽小但数量庞大。
另一类是航天器碰撞与爆炸产生的次生碎片,这是碎片数量不断增加的关键原因。历史上曾发生过卫星与碎片、卫星与卫星的主动碰撞,并产生连锁反应。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就曾描绘过这种灾难:空间碎片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摧毁了国际空间站。
这些碎片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其速度。在近地轨道,航天器的飞行速度约为每秒7.6公里。这意味着,一颗米粒大小的碎片,其撞击能量不亚于一颗手枪子弹;一颗玻璃弹珠大小的碎片,威力则堪比一颗手榴弹。
自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空间碎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欧洲航天局数据,截至2025年7月23日,地球轨道上所有航天物体的总质量已超过14500吨。
面对这些“幽灵”,人类并非束手无策。目前,全球主要的航天国家都建立了监测网络。科普作家瘦驼介绍,“比如说10厘米以上、拳头大以上的这样的碎块,我们几乎都记录在案,有几万个。”
一旦计算出某个碎片可能与空间站等重要航天器发生轨道冲突,地面控制中心就会指挥航天器变轨避让。然而,这次神舟二十号遭遇的,很可能是监测网络的“漏网之鱼”。
此次应急发射,不仅是对中国载人航天应急预案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空间碎片时代”。
新华社 央视新闻 南方+ 果壳网 科技日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