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源是重中之重
作者| 王磊
编辑| 秦章勇
去年9月,地瓜机器人正式成立,当时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如今一年过去,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人数也在不断扩张。
地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是具身智能产业狂飙的缩影,风口之上,一笔笔热钱砸向这个产业,而地瓜机器人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就是底层基础设施构建者,换句话说,就是“卖铲人”
11月21日,地瓜机器人在深圳举办2025年开发者大会,除了揭晓新一代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大算力开发平台S600,还推出了覆盖数据闭环系统、具身智能训练场、Agent开发服务的“地瓜机器人一站式开发平台”。
![]()
地瓜机器人CEO王丛介绍,S600开发平台具备高达560TOPS算力,集成了6颗MCU,支持机器人大小脑一体化控制,DDR带宽高达204.8GB/s。这意味着,传统要靠两颗芯片才能完成的“大模型 + 运动控制”,现在可以在一颗芯片上同时完成。
更重要的是,S600已经完成了Pi0、Qwen2.5-VL-7B模型的适配,官方测试数据显示,基于S600部署的这两个模型,性能分别超越主流具身大脑平台2.3倍和2.2倍,满足复杂决策需求。
作为机器人底层基础设施构建者,地瓜机器人做的不仅仅是一家to B的单纯服务客户的芯片公司,更想成为成为机器人的母生态,除了开发套件外,还发布了云端一站式开发平台。
主要涵盖三大核心模块——数据闭环系统、具身智能训练场、Agent开发服务,可以提供从数据生成、标注、训练、仿真到开发机器人应用的完整链路,让机器人模型与应用能够在统一环境中持续演化。
在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看来,具身智能底座,如今已然从去年的“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演进。
简单来说,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完成一个从指令到代码编辑的完整功能。
![]()
说起来可能比较抽象,胡春旭在现场直接演示了一遍,让Agent去开发一个基于双目的视觉识别的算法,在左下角输入基本描述后,接下来只需要干一件事,点击回车或者点击发送,结果就是顺利跑通。
他表示,大模型正在重塑机器人技术栈,而地瓜机器人的目标就是为每一位开发者搭起跨越想象的桥梁。通过把复杂的算力、算法、工具打包成简单的积木,“我们希望帮开发者‘解决99%的汗水’,让他们专注‘1%的灵感’,快速实现从创意到创造再到落地的全过程。”
大会结束后,胡春旭接受了超电实验室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分享了公司在生态上的布局和运营进展,得以对地瓜机器人在行业定位和开发者生态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超电实验室和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的对话实录(有删改)。
Q:地瓜机器人通过举办这次的开发者大会,想向外界传递怎样的信息?
胡春旭:我们地瓜机器人的目标是成为未来机器人时代的母生态,所以这次大会其实并不全是地瓜主场,我们更多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场合搭建一个舞台,让更多开发者、更多企业、更多合作伙伴,来呈现一些他们做的东西,他们的成功才能带动我们成功。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搞了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活动,这个活动其实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布会的形式,我们叫开发者大会,所以要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他们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是我们做这个会的一个主要目的。
Q:机器人行业这两年发生了哪些比较关键的变化?
胡春旭:第一个是机器人的消费端,大家在探索各种各样的 AI 应用,比如说陪伴,或者各种各样的穿戴类设备等等,这是一个在大量的场景做探索,但可能目前还没有哪个场景一定说打开了大规模的落地机会。那这是第一个变化。
![]()
第二个变化是具身,更多特指一些人形全尺寸、中尺寸、轮臂形态的具身机器人,大家探索具身机器人到底能在哪些场景里面落地,到底具身模型尺寸算力要求多高?所以这方面可能相对来讲很多技术并没有收敛。
Q:从地瓜机器人的角度来看的话,开发者在实际开发中遇到哪些新挑战?
胡春旭:我觉得现在的整个开发的范式正在被颠覆,它整个开发范式背后的思维逻辑也在去发生变化。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你就得去跟当前的 AI 的这些大模型或者Agent 学会配合,这样才能充分提高你的效率。
另外在这个机器人部署的场景里面,场景太碎片化,遇到的问题非常非常多,包括网络问题、安全问题,包括这功能性的问题、失效的问题,包括场景的数据可能不好采集的问题。所以今年我们推出的这个一站式开发平台,比如数据问题该怎么解决?分成常规的视觉算法以及具身算法,那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尽量提高它的效率。
Q:机器人Infra跟现在比较火的AI Infra还有传统那些 Infra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和关联有什么?
胡春旭:最大的区别是物理,这两个Infra对应到的终端落地场景是千差万别的。
因为我们看到的大量的 AI Infra 更多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模型、算法等,这些模型跟算法相对来讲是比较偏软的,它不像机器人,大家想到机器人,立刻脑海里面印出来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算法,是一堆人形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
但AI Infra相对来讲它是比较场景能够收敛起来的,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物理载体,所以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点,这个差异点也会导致反推回来所有的工具链、生态运作、公司的形态都不一样。
而且AI Infra可以说是机器人Infra里边的子集,它为机器人Infra提供了很多算力支持。
Q:地瓜机器人如何平衡技术研发的高投入与市场盈利的短期目标?
胡春旭:基本业务面上,我们的客户量已经相比去年翻了一倍,所以这些客户的翻倍跟他们产品的大规模量产,是能够保证地瓜的基本盘在不断的快速增长的。也能够让我这边有更多的精力、更多资本、更多的能量投到生态建设里面来。
我们认为既然整个行业还在早期,相信十年之后,一定是一个机器人时代要做长期主义投入,那长期投入之后,未来我们会有更高的一个回报,所以也是我们自己的两条腿走路,一个保证基本盘,另外一个是探索未来的成长。
Q:在生态商业化的核心变现路径上面,地瓜机器人将聚焦于哪些领域?
胡春旭:我们把现在整个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刚才讲到的扫地机、割草机,这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
第二个市场,是创新类的消费类的产品,比如陪伴机器人,这是大家现在非常火热的一个概念,那第三个板块就是具身人形和大的四足机器人品类。
![]()
这三个大板块里面,第一个板块扫地机器人和扫地机相对已经是比较相对成熟了,所以这块是我们的基本盘,我们会稳扎稳打,保住这个部分的基本份额,甚至在持续增长。
那另外两个部分,相对来讲现在都还没有很收敛,技术没收敛,场景没收敛,所以在这两块我们生态上面会做非常多的投入。
Q: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来说,目前对算力芯片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胡春旭:人形机器人技术还没有很收敛,各厂商包括我们自己对算力要求到底有多大也没有一个百分百的结论,所以这个事是大家一起探索的。
我们的判断是,算力并不是越大越好,有一个成本、功耗、性能的不可能三角,这三个不可能都达到最大化,现在的情况就是算力越高,功耗越高,成本越高,所以决定了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也会更高,更高的售价又导致市场可能没有那么大,所以中间一定要折中选一个平衡点。
所以大家看到今天我们发布的 S600 到了 560 TOPS*(INT8)算力,在现阶段我们认为 560 TOPS 或者 500~600 这个 level 的算力是未来 3~5 年之内落地的最佳选择。
Q:S600对标的竞品是哪些?
胡春旭:S600 的核心定义其实我们并不是说跟随哪个竞品,或者去对标什么的,我们更多是反向去思考,从人形机器人目前做端到端或者做大小脑的这种方式里面,它大概需要多大算力,需要什么样架构,然后反向来推导出这个芯片、套件,以及板卡的定义的,所以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核心逻辑。
![]()
Q:地瓜机器人在高效率采集高质量数据方面,有哪些解决方案?
胡春旭:数据采集本身还是需要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来完成的,但我们会提供平台,它其实已经很多时候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的,那这个时候它就跳过了数据这个环节,直接用我训好的模型就可以直接跑了。
比如说像人体的检测、骨骼点识别这些常规的模型,其实我们做已经做到非常好了,它基本上不用再训练就可以跑起来了,所以这也是一种解决数据问题的一种路径。
Q:地瓜机器人在扶持或帮助开发者部分,在策略上会有一个重点吗?
胡春旭:分成两部分,第一是偏商业落地的,一定是商业价值牵引的。比如大家看到楼下的很多割草机、扫地机,另外在陪伴、新形态机器人以及具身机器人,尤其是生态这边,我们一定不是以商业价值来作为核心导向的,那一般我们会判断几个维度。
![]()
像这个资本投资一样,我要投的是我的产品、人力支持,包括生态资源,所以也要去看看他未来整个成长性和变化。一方面是看对地瓜的拥抱度怎么样,如果他对我们拥抱度不高,那我也很难支持他。接着看他整个团队在技术的把控跟能力上面,包括判断上面是不是独到,是不是准确的,其实跟投资非常像。
另外就是看他整个公司的产品是不是足够有创新力,我们不仅判断他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判断他未来的整个成长性。
Q:目前有能看到哪些未来可以像下一个扫地机器人这样的新领域吗?
胡春旭:抛开基本盘领域之后,其实现在对我们来讲,其实我们也没看到很明确的落地场景,现在我们的逻辑就是,都会支持尽量按照他的整个未来的成长性判断之后来对他做一些支持。
所以这边其实我们遇到了非常多大胆的想法,这大胆想法现在看来我觉得可能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觉得未来真的很有意思,甚至他可能会演变。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