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5万亿美元英伟达的“星辰大海”与“隐秘十字路口”

IP属地 中国·北京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1-21 10:16:20

文|山自

当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说出"AI正在无处不在,同时做所有事情"时,整个硅谷似乎都听到了皮衣摩擦麦克风的熟悉声响。这不是比喻——英伟达刚刚用一份碾压预期的财报,给"AI泡沫论"者来了一记重拳。

美东时间11月19日,英伟达公布的2026财年Q3财报显示:营收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319亿美元,同比暴涨65%。这份"史诗级"成绩单的核心引擎,是其数据中心业务——营收512亿美元,同比激增66%,占据总营收近90%。受此推动,英伟达盘后股价应声上涨超4%,并给出了下一季度650亿美元的营收指引,再次超越华尔街预期。


"关于AI泡沫的讨论很多,"黄仁勋在电话会议中对投资者表示,"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我们看到的情况截然不同。"

算力帝国的"黄金时代"

支撑黄仁勋信心的,是英伟达手中紧握的两张王牌:硬件上的绝对领先与软件生态的深厚壁垒。

今年3月发布的Blackwell Ultra GPU已成为公司内部的销售主力,黄仁勋用"销量爆表"来形容其市场表现。CFO科莱特·克雷斯透露,本季度宣布的AI工厂和基础设施项目,总计涉及500万块GPU,需求覆盖云服务提供商、主权国家、企业和超级计算中心等全场景。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背后站着几乎整个硅谷的"资本远征军"。微软、Alphabet、亚马逊、Meta、甲骨文五家科技巨头,2025年预计资本开支接近4000亿美元。OpenAI更是承诺,未来几年将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建设,其中5000亿美元将直接用于采购英伟达芯片。

"截至10月,英伟达已手握2025-2026年价值5000亿美元的AI芯片订单,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克雷斯在电话会议中补充道。

从2022年约4000亿美元市值到如今突破5万亿美元,英伟达用三年时间实现了逾十倍的市值飙升。其体量已等同于全球前十大芯片公司中其余九家的市值总和,加冕为芯片世界的绝对王者。

失衡的繁荣:上游狂欢与下游失血

然而,英伟达财报的高光,恰恰照出了AI产业圈一个致命的失衡:算力基建端的高歌猛进,与应用端盈利困境形成的巨大反差。

行业标杆OpenAI的处境极具代表性。其产品用户增长堪称奇迹——ChatGPT周活用户达8亿,Sora 2掀起全球AI视频创作热潮。但商业化转化却步履维艰:付费率仅约5%,今年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的同时,亏损额高达135亿美元。

微软最新财报透露,其对OpenAI的权益法投资导致净利润减少31亿美元。按27%持股比例推算,OpenAI单季度净亏损约115亿美元,亏损幅度正在急剧扩大。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在拼命使用AI,在为AI做投资,但是我的工作时长并没有减少,我的工作结果并没有变好。"这话道破了当前AI应用商业化的核心困境——技术炫酷却未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价值闭环。

尽管OpenAI立下了2030年实现2000亿美元营收的宏伟目标,但对照Meta全球35.4亿用户支撑的1645亿美元年营收,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仍要画上大大的问号。

从思科到"次级贷"隐忧

当下的AI投资热潮,其发展轨迹正呈现出与历史相似的多重危险信号,很难不让人回想起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

当时的"卖铲人"是思科——作为网络设备供应商,它在互联网基建浪潮中市值一路飙升。思科曾通过"供应商融资"扩大市场需求,为初创公司提供贷款来购买自己的设备。当互联网公司因无法盈利而纷纷破产时,思科市值在泡沫破裂后下跌近90%。

今天的英伟达,与OpenAI等公司达成了类似的合作,承诺投资至多1000亿美元支持其购买自家芯片。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完全取决于AI应用何时能实现规模化盈利。

更值得警惕的是,为了参与这场AI竞赛,科技公司正在探索复杂的融资模式。Meta发行了创纪录的250亿美元债券,甲骨文在9月发行了180亿美元债券。部分公司还与私募合作,将数据中心租赁协议打包为分层证券——这种模式让人联想到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品。

当AI芯片快速迭代可能导致数据中心迅速贬值时,这些"次级AI贷"是否会引发连锁违约,成为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连"大空头"迈克尔·伯里也发出了隐晦警告:"有时,我们看到泡沫。有时,我们尚可有所作为。有时,唯一获胜的方式就是不玩。"

隐秘的十字路口:超级公司的权力重构

比短期泡沫更值得深思的,是如英伟达这类超级公司日益膨胀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其对世界秩序的重塑。

5万亿美元市值,已超过德国和日本2024年的GDP总量。若将英伟达视为独立经济体,其规模可位列全球第三。当美股"七姐妹"总市值逼近2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70%,这些科技巨头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实体。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英伟达掌控着AI产业的核心命脉,几乎所有领先AI模型的开发都依赖其GPU芯片。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初创企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要么接受超级公司入股,要么被轻易模仿取代。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而不倒"的监管困境。美国司法部对谷歌耗时5年的反垄断诉讼,最终仅达成有限的数据共享要求;欧盟开出的数十亿美元罚单,也未能改变谷歌的市场行为。

当政府监管乏力,而公民生活又离不开超级公司提供的服务时,权力平衡正在被彻底打破。这些企业只需对少数股东负责,盈利至上的目标可能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英伟达的财报无疑证实了AI算力需求的真实性与持续性,黄仁勋的"良性循环"论在算力层面确实成立。然而,这条明线之下,隐藏着应用盈利困境、地缘政治风险(如中国市场的受挫)和金融杠杆担忧三条暗线。

英伟达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技术突破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潜力,另一边是历史阴影下的泡沫风险与权力失衡的隐忧。财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赛的起跑枪。接下来要看的,是应用端能否跑出匹配基建投入的商业化成果,以及全球算力格局如何在地缘政治中重新洗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