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智元远征A2创百公里行走吉尼斯纪录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21 00:14:03

11月20日,上海外滩直播间内,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胡晓雯女士现场宣读认证结果:智元远征A2(SNA210041BA00652号机器人)全程行走距离106.286公里,成功创造“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世界纪录。

“从苏州走到上海是很多人都难以一次性完成的任务,但机器人做到了。”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王闯在今日早些时候与观察者网的一场对话中表示,“这证明其本体硬件性能、‘小脑’平衡算法及耐久性已趋于成熟,为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基础。”


现场截图(右为王闯)智元机器人

这场耗时三天两夜的挑战,远比最初设想的更具波折。

据王闯透露,挑战团队就遭遇了难题:“我们被限制,不能在白天行走,只能晚上10点开始走,早上6点就要收工。”

夜间低温与高强度陪护也让团队承受了不小压力。“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非常冷,我们有一个同事是很结实的小伙,都生病了。”王闯回忆道,“全程跟机器人走的同事,一天走了三十多公里,脚也就不行了。”

与“人工队”的疲惫形成对比的则是机器人的稳定表现。

“实际走下来,全程零摔倒,这非常不容易。”王闯语气中难掩兴奋,“就是人走100多公里,都保不齐会被绊倒或摔倒。而这个机器人没有关机,连续走了100多公里,这是非常让我惊讶的。”

相关资料显示,远征A2从苏州金鸡湖畔“东方之门”出发,穿越市区、景区、国道、省道,应对柏油马路、瓷砖路、桥梁、盲道、坡道及夜间照明不足等多种工况。

尤其在上海武宁路桥等路段,机器人需处理十字路口红绿灯识别、狭窄通道穿行、电动车擦肩而过等突发情况。


机器人在武宁路桥 智元机器人

最终抵达外滩时,机器人仅足底橡胶层出现部分磨损,王闯调侃道:“它还幽默地提到‘看来我要换一双新鞋子了’。”

“这个机器是我们直接从工厂里拉出来,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改装,跟每位用户手上的都一样,这是最难得的点。”王闯强调。

据介绍,远征A2的测试经历了四个阶段:去年戴着保护在平地上行走;随后去掉保护自主行走;第三阶段实现9台机器人1人看管的全自主巡逻讲解;当前阶段已能在实验室的5度斜坡、10度斜坡、石头路面、沙地、草坪等多种地面全自主行走。

“这些测试的累计时间,已经达到了3500小时。”王闯表示,“7月份做直播时是2000多个小时,稳定性很好才敢做;这次达到3000多个小时,9台机器基本不出系统性问题,所以做跨城100公里行走很有信心。”

热管理与续航能力是此次挑战的关键支撑。

王闯解释:“热管理现在这个季节挑战不大,最艰难的是夏天。我们7月份做直播,环境温度37度,地面温度是61度,机器人在园区里面24小时全自主巡逻加讲解,没有出任何问题,后台数据显示还有十几度的安全余量,也就是在40几度环境可以正常运行。”

续航方面,“机器人站立是3小时,行走的话低电量走2小时。”王闯透露,由于现场需优先保障安全,团队并未等到低电量再换电,因此未统计具体换电次数,但热插拔换电技术的高效性得到了验证:“热插拔换电1分钟搞定,然后充电1小时能充到接近满。”

他表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零人维护”,让机器人自己换电、充电。


现场图片 智元机器人

为应对户外复杂环境,挑战团队为远征A2加装了双GPS模块,配合自带的激光雷达及红外深度相机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保障了夜间暗光环境下的持续感知能力。”

王闯说,尽管远程A2原本为室内设计,未标配GPS,但这次挑战证明,“加上GPS以后,可以在很多室外环境下用起来,哪怕它还不能防雨,但在室外晴天用起来,在很多场景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这场纪录挑战也引发了对行业现状的讨论。

有观点认为,当前双足机器人运控技术迭代已至瓶颈,那些诸如空翻、跑跳的酷炫动作在业内看来已成“家常便饭”,双足运控的“故事”似乎已接近讲完。

对此,王闯直言:“这讲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看起来很花哨的运控动作和适用性。哪怕是花哨的运控动作,这个故事也依然没讲完。因为我们做出一个demo视频,跟实验室里调得很稳定,跟送到用户手中,每一步都有很大的gap,不是说看到视频,这个事就做成了,这是一个误区。”

他进一步表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仍存在发展潜力,现在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运控能做到很酷炫的并不多,大众认为酷炫的多是小人形机器人。而距离交付到每一个用户手中以稳定可靠使用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很多公司展示的样品,如果想要一次性交付100台,他们是做不到的”他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此次百公里行走是否真的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已达到物流配送场景的商业化门槛。

王闯则回应表示,如果仅仅从本体能力来讲,物流配送没有问题。但如果真实落地到物流配送场景,要求的就不会只是身体或运动能力。可能成本就要非常低,换电和补能措施也要完善,机器人在户外要防尘防水,而这些都是当前技术做不到的,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对话中还提到,路权问题是机器人融入社会的另一大挑战。

王闯透露,挑战最初考虑全自主方案,但最终选择半自主:“机器人没有明确的路权,走人行道有很多坎和台阶,现在走起来有比较大的问题。而且一路上危险性非常高,比如机器人走到一半红灯变绿灯,很难预估过马路需要20秒,这时车已经跑起来了,就很危险。”他认为,机器人时代来临后,社会需要做很多适应性改造,“比如建机器人补给点、明确活动范围和可使用区域,这些事情在未来三到五年会逐渐落地。”

针对行业融资热是否快过自然成熟速度的疑问,王闯则表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全球经济增速下降,科技发展没有前些年繁荣,只有AI等少数领域非常繁荣。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是为数不多能提振大家对未来信心的领域,能解决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等问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他表示,智元会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整个产业链不成熟,商用部署渗透率还不高,大家一起探索商业模式,对我们很有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