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中金“吞下”东兴、信达:万亿级投行格局重写

IP属地 中国·北京 Daily每日财报 时间:2025-11-20 18:28:15


中金公司吸收合并后总资产突破万亿,成为又一家“航母级”券商。

文/每日财报 张恒

临近2025年底,证券行业再爆整合大戏。

11月19日晚,三家“汇金系”券商——中金公司、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同步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公告显示,中金公司拟通过换股方式,分别向东兴证券和信达证券的全体A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以吸收合并两家券商,同时于2025年11月20日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5个交易日。

此次整合是“汇金系”继2025年2月接收三家资产管理公司(AMC)股权后,在金融资产重组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同时,这也是继今年3月份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之后,证券行业又一标志性整合事件。

值得强调的是,本次重组基于三方共同受中央汇金实际控制的背景,旨在实现资源与能力的有机整合、业务优势互补。

2025年正值中金公司成立30周年,也是其H股上市10周年和A股上市5周年。公司此前将30周年定位为“而立之年”,并强调将以更坚定的步伐向一流投行目标迈进。此次收购完成后,中金公司总资产有望突破万亿元,净资产接近1800亿元,成为又一家万亿“航母级”券商,并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头部的竞争地位。

资产规模突破万亿,行业排名跃升第四

作为“汇金系”旗下综合实力突出的头部券商,中金公司在资源禀赋与专业能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与此同时,同属“汇金系”的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也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为此次整合奠定了坚实的业务互补基础。

在投资银行领域,中金公司持续保持领先优势,近年更是完成多个大型IPO市场标杆项目,同时深入服务“硬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技、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依托专业能力,中金公司不仅在A股IPO承销份额排名前列,而且依托全球布局和多年积累在中资企业境外上确立了绝对领先优势,境外业务收入占比稳定在20%以上。

在投行业务之外,中金公司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股票、固收及私募股权等业务领域亦表现突出,综合实力强劲。2025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约54%;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增幅高达130%。

相比中金公司,东兴证券构建了财富管理、投资交易、投行、资管、期货等综合业务体系;信达证券则在特殊资产投行、破产重整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

三合一后,中金公司可借助东兴证券的政企资源、区域网络与客户基础,信达证券在不良资产处置、企业重组方面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拓宽业务边界,增强全链条服务能力。

根据三季报,中金公司总资产为7649.41亿元、信达证券为1282.51亿元、东兴证券为1163.91亿元,总资产合计突破万亿,达10095.83亿元,与排在行业第三位的华泰证券仅相差164亿元,跃升行业第四

业绩方面,前三季度三者合计营收273.9亿元,排名升至第三;净利润约95.20亿元,位列行业第六。

可以预期,本次整合将助力中金公司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优化客户资源、强化业务协同,在“规模效应+功能互补”的双重驱动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战略承载能力,为其建设一流投行、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锚定金融强国,打造证券业“国家队”

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是推进金融强国战略的关键任务。当前,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在资本实力、专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与成熟市场的一流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通过市场化、集约化发展路径实现能力跃升。在此背景下,兼并重组已成为行业提升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政策层面持续引导行业通过整合优化提升整体效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2024年新“国九条”进一步强调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在此基础上,2025年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目标:到2035年,形成2–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核心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强国建设。

从实践来看,近一两年来,在政策引导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多家券商整合案例陆续落地。例如,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合并已完成,业务协同与规模效应逐步释放;2025年8月,西部证券收购国融证券、国信证券收购万和证券也相继获得批复,正式进入整合阶段。这些举措有效推动证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向主业集中,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金公司、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的整合,正是贯彻中央金融工作部署、突出金融机构功能性定位的战略行动。通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合并后的中金公司将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优化业务结构、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对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