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察室)
01.
一场对“电力”的认知革新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中,很多人或许习惯于将欧美视为发达工业国家的标杆,以至于忽视了中国在电力领域的巨大变革。然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正颠覆着我们的这一认知。
几天前,以科技研发、前瞻视野著称的马斯克,在社交媒体转发了一条帖子并附上评论:人们(指欧美人士)不理解。这条帖子的内容是:中国的人均用电量如今已经比欧洲高出30%,总用电量更是欧洲的两倍以上。
![]()
在此之前,另一组关于中国发电量的统计数据也在社交平台上引起过热议。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2023年中国发电量达到9.4万亿千瓦时,而美国同期仅为4.4万亿千瓦时。当时数据出来后,马斯克就指出,“工业产能首先近似于发电量”,强调中国的工业产能已超过美国。
到了2024年,中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稳居全球首位,甚至超过了第二至第七位国家(包括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和加拿大)的总和。
其实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更为生动的现实故事。2025年7月,一群来自欧美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代表专程访华,在福建、上海等地进行了一场“敌后侦察”,旨在亲眼看看,在新能源领域,欧美公司与中国产业巨头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不参观可能还好,一参观就发现“天塌了”。
他们一行人先后去了宁德时代、协鑫光电等公司。在宁德时代,欧美VC们看到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机器人手臂以惊人精度完成电池制造,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就是从这一个个厂房里打出来的。
在协鑫光电,他们看到了这家光伏巨头在钙钛矿太阳能技术上以“周”为单位进行产品迭代,从实验室到试生产仅需数月,远超欧美动辄5-10年的商业化流程。
这种“生产规模”和“更新速度”的碾压性优势,让他们回到欧美后接受媒体访问时直言:新能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不用投欧美的相关企业了。
![]()
其实,电力向来是工业的基石,它不仅是能源供应的基础,更是驱动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说法其实已经不绝于耳,这对经济体的电气化进程提出了极高要求。
而眼下,中国在电力,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强大程度,已是全球的“引领者”,覆盖了“发电-传输-储存-应用”的全链条。
例如,在发电端,中国风光装机2025年合计已经突破14亿千瓦,超过煤电规模;在储存端,储能技术和动力电池支撑了电动车和电网调峰;在应用端,从高端制造到日常生活,电力渗透到经济的每个角落。
这种认知革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全球竞争格局:中国在电力领域的竞争优势,是长期产业政策、市场规模和创新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它将开始支撑全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02.
一轮对新能源的价值重估
当世界逐渐认识到中国已在电力、新能源上建立起巨大优势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浮现:
这种技术与产量的领先,如何驱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的重新定义?
自2025年Q2以来,这种由“世界领先”带来的认知革新和市场重估,似乎正在徐徐展开。
政策层面的价值重估,体现在从规模扩张向精细构建的转变。2025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这一政策不仅设定了量化目标,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标志着政策导向从单纯追求装机量转向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产业层面的重整,则体现在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产业链地位的重新定位。据中国储能联盟统计,2025年前8个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5.9GWh,同比增长42%;而第三季度储能锂电池出货量165GWh,同比增长65%,预计全年总出货量将达到580GWh,增速超过75%。在国际市场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获得的海外储能订单总计达186GWh,同比激增超过220%。
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价值重心从发电侧向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实质性转移。尤其是目前AI数据中心业务爆发式增长,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电力需求,而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成为这一全球性需求爆发的最大受益者。
![]()
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也随之快速反映了这种认知与现实的转变。
在2025年Q3,我们留意到,已经有基金经理在季报中谈及新能源行业在行业周期整合、AI驱动需求的环境下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例如,长期关注新能源行业的郑澄然,就在其管理的广发碳中和主题的三季报里指出:“在国内外需求共振的情况下,2025年的储能,相当于2017年的光伏和2020年的电动车。”
翻阅这只产品的持仓,配置了多只新能源标的。例如,在广发碳中和主题(A/C:018418/018419)中,他重仓配置了阳光电源、阿特斯等储能公司,它们的储能业务在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爆发的过程中受益明显。高景气度也带动了股价的重估,在Q3期间,阳光电源和阿特斯的市值涨幅分别达到139%和48%。
![]()
03.
一次不容忽视的配置时机
有专业机构分析,当前全球缺电背后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多结构性机会。
对此,中信建投证券主要总结了四点:
①高比例风光接入将催生海量的储能和容量需求;
②全球电网尤其是欧美电网将继续加大投入以适应碳中和进程;
③前述调节成本和电网改造成本会进一步推动用电价格提升,打开户储、工商储长期需求空间;
④AI推动全球用电量增速提升,低碳高密度电源(海风、SOFC、核电、燃机)重要性也将提升,数据中心供电模式转向高压化。
![]()
可以说,这场关于能源产业的价值重估,实际上是对中国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力的重新定价。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快速迭代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庞大的应用场景,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建立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因此,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板块是值得重点考虑的一环。
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专业的基金管理人进行配置,可以有效把握细分领域的轮动机遇,同时规避个别技术路线或公司的特定风险。
如上述提到的广发碳中和主题(A/C:018418/018419),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该基金重点投资于碳中和主题相关的优质企业,力求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从过往的行业布局看,光伏设备、电池、电网设备、风电设备、航海装备Ⅱ、其他电源设备Ⅱ等都有涉及,并且会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这些行业的配置比重。
![]()
数据Choice,截至2025Q3;行业分类为申万二级行业
在广发碳中和主题的三季报中,郑澄然提到,在新能源的不同细分方向,因为下游需求增速和供给格局不同,进入反转通道的顺序也不一样,因此,他对细分子行业反转时间顺序的判断是:储能>海风>光伏/锂电
基于这样的判断,该基金在三季度对相关细分行业进行了动态调整。对于率先进入反转通道的储能板块,适当增加了配置比例,以把握行业上行带来的机遇;对于海风板块,也保持了一定关注,随着行业反转迹象愈发明显,后续也有进一步加仓的计划;而对于光伏和锂电板块,目前维持相对稳健的持仓,等待更合适的时机进行布局。
从前十大重仓股来看,组合的集中度长期在60%左右,单一个股占基金净值比重多在10%以下,涵盖沪深主板、科创板以及港股等标的。
![]()
截至11月14日,广发碳中和主题的年内涨幅为73.27%,超越业绩基准收益高达43%;放在成立以来、近1年、今年内的3个时间维度上,跟中证内地新能源主题指数、中证光伏产业指数相比,超额收益也非常明显。
![]()
这也说明,长期专注新能源领域的基金经理,在面对这个产业链长、细分环节多的领域时,能够发挥出主动管理所拥有的个股挖掘能力和超额获取能力。
最后再总结一下,新能源产业的价值已经不再仅仅体现在发电量或装机规模上,而是内化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配置广发碳中和主题(A/C:018418/018419)等具备新能源产业超额挖掘能力的基金,是投资者顺应能源革命这一时代主线的重要选择。
— 证券市场周刊 广告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