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在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突出,营收突破千亿元,利润大幅增长八成,汽车业务首次实现盈利,车辆销量超过十万台,单车平均售价为二十八万元,毛利率水平甚至高于奔驰和宝马,不过,这些成绩的背后也开始浮现出一些问题。

问题出在小米的SU7 Ultra这款车上,有车主买了车之后发现前舱盖和宣传图里的样子不一样,答应的碳纤维材料也没有用上,一百多位车主联合起来告到法院,要求退款并赔偿三倍车款,这个案子拖到十一月中旬才开庭,小米方面拿出不少证据,说雷军之前在微博里就提醒过大家“这车比较贵,建议别买”,还说宣传内容没有写进正式合同,所以不算违约,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他们出示了雷军修改自己微博的截图,解释说是因为他“对结构不太懂”,所以才把那条内容删掉了。

这件事听起来有些奇怪,消费者选择买这辆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任雷军这个人,他平时说的话、发的微博、做的演讲,都像是聊天一样,让人觉得挺靠谱,但出了事情之后,公司立刻推卸责任,说“雷军说的话不算数”,这种做法简直是把用户当成好糊弄的人,他们一边靠个人形象吸引关注和销量,一边遇到问题就想撇清关系,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做法。

雷军这个人设立得很稳,2024年SU7刚推出时,他宣布起售价21.59万,大家都觉得他真心为用户考虑,他在台上讲话,很少提那些技术细节,总爱讲自己怎么一步步努力、怎么挑材料、怎么陪着团队熬夜干活,大家听得进去,也愿意支持他,但现在情况变了,好多人开始说,雷军像是爽文里的男主角,可现实中他不是主角,而是担责任的那个人,一旦产品出问题,大家不会去骂公司,只会直接点名雷军。

小米汽车走的是高端路线,不参与价格竞争,依靠技术投入和品牌形象来发展,光是第三季度研发支出就达到91亿元,全年预计超过300亿元,公司有两万多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这个规模不算小,但用户愿意选择小米汽车不是因为数字本身,而是因为雷军本人的推荐,问题在于,用户对雷军推荐的产品要求非常高,如果产品表现不好,用户会觉得受到欺骗,而不是认为企业只是犯了一个错误。
特斯拉和蔚来都借助老板的个人形象,但他们的做法不同,马斯克虽然爱说话,特斯拉出问题时会围绕产品来解释,蔚来李斌也经常露面,但遇到事情会说公司负责,小米这边却总想区分雷军的个人言论和公司承诺,这种做法反而让公众更加反感。

说到底,现在买车的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他们不再只看谁在推荐这款车,而是关注车辆本身是否好用,售后服务有没有保障,合同条款写没写清楚,如果小米还想着光靠雷军来带动销量,那以后肯定要出问题,最好是把“雷军推荐”当成一个参考点,而不是做决定的唯一依据,同时还得建立一套独立的质检和维权流程,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推到老板身上。
我确实很佩服雷军能把小米做得这么好,但现在他面对的问题,不是要卖出更多车,而是要让用户相信“就算雷军不在,小米也一样值得信赖”,这件事如果做不到,哪怕利润再高、财报再好看,也拦不住口碑往下掉,毕竟信任一旦破碎,就很难再重新建立起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