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宇树科技开启IPO上市辅导,人形机器人赛道半年已吸金超百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蓝鲸新闻 时间:2025-07-18 21:52:10
“每一项创新技术的浪潮中,看得到未来的人,并不一定到得了未来。拼的是概率。”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7月18日讯(记者 武静静)风口之上,资本热度不减。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一级市场新宠,AI之后的新希望。

火是真火,一位经常带着自家人形机器人参与各种展会的员工告诉蓝鲸科技,基本上每次出去都能碰到好多投资人来找他们要老板微信,想聊聊投资。

超高关注度之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也刷新纪录。七月才刚过去一半,星动纪元、它石智航、星海图等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据IT桔子数据,截至目前,该领域共发生87起融资事件,已披露融资金额达109亿元。而在2024年全年,行业融资事件为56起、总额50亿元。这意味着,仅半年时间,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人形机器人的融资都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

数据来自IT桔子

最新的进展来自宇树,今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资本市场的窗口,正在向人形机器人打开。

热潮下,站在场景选择十字路口的人形机器人

虽然集聚超高关注度,但在规模化之前,人形机器人目前阶段还处于早期寻找场景的初级阶段。正开始面对一项此前移动机器人、协作机械臂等技术路线共同经历过的场景分岔需要决定优先落地在哪些场景,并以此建立技术闭环和商业正循环。这不仅影响着产品定义,也直接决定了企业在资金、团队和供应链上的资源调配节奏。

目前,蓝鲸科技了解到,人形机器人有几大核心场景:科研、商用服务(含酒店、商场、零售)、文旅与公共空间、极端/高危作业、制造业产线。

虽然上产线是最具想象力的发展方向,且规模化的空间很大,但这也是门槛最高的地方;相比之下,迎宾、讲解、科研展示、仿生训练等任务可控性强、环境干扰小,成为初创公司迈出产品化第一步的练兵场。这类场景虽然单体价值不高,但在政策推动、品牌营销、客户示范效应等因素叠加下,正在构成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的早期现实。

制造业场景为什么难?因为现实工厂车间普遍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环境,即那些不可预知、尺寸变化不规律、结构不稳定的操作空间。在流水线场景中,客户关心的问题往往非常实际:你能不能连续运行1000小时?一台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回本?有没有真实应用案例?如果不能满足产线标准,那么在B端客户眼里,就是花架子。

一位长期关注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举了个例子,传统的机械臂通常只有八九个关节,而一个人形机器人则可能包含三四十个关节,每一个都需要精确控制。这种结构复杂度带来的直接挑战,就是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下降。因为每增加一个关节,就意味着更多的伺服电机、传感器、布线与算法控制单元,带来更高的硬件成本、更复杂的运动规划、更高的故障率。

你做一个炫技动作没问题,但能不能连续做一百次、一千次都不出错?能不能在不同环境下都正常工作?这才是工程落地要面对的问题。他说道。

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中尤为关键。无论是在工厂、仓储还是服务行业,一个系统若频繁出现故障,不仅影响效率,更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而真正要进入商业部署阶段,机器人必须像工业机械一样可预测、可依赖,这远比一次成功的展演难得多。

此外,他也提到,人形机器人在结构上为了尽量接近人类的外形和动作,带来了很多硬件集成的难题,由于人形机器人必须把控制器、小型驱动器、电源管理等系统都塞进一个有限的身体里,对硬件的小型化、功耗控制和散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你可以有40个关节,但如果最终任务只需一个抓取动作,客户宁愿用一台机械臂解决,不会为‘类人姿态’多付几十倍的成本。

反而在制造业之外的科研、商用服务和文旅场景,人形机器人可能当下机会更多,我们确实也看到很多机器人目前签约的订单都是用于科研、迎宾和表演展示等。

比如,科研场景,此前,斯坦福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采购人形机器人用于算法训练、仿生研究。但前述投资人认为:这个市场的容量不太可能容得下几十家公司,像宇树、云深处等此前在四足方面有商业化经验的更占优势。

商用服务和文旅领域也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目前来看,酒店、商场、展览会等场所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更多聚焦于形象展示和互动体验,动作复杂度和连续作业压力较小,较适合现阶段技术水平。

目前,很多酒店大堂、商场中庭、主题乐园、展会现场等场所逐步尝试使用人形机器人承担迎宾、引导、表演等任务,这些应用往往以视觉冲击力、互动感为主,所需的动作复杂度和系统稳定性要求远低于工业应用,更契合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边界。多位产业从业者提到,目前行业中不少已签约的订单,正是来自这些功能性+展示性的落地场景。不过,这也意味着在这些方向上,竞争可能更快进入红海阶段。

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热度之下,有人焦虑,有人冷静。有投资人告诉蓝鲸科技,具身智能让通用机器人已经看到了一个可能的路径,资本就是去给行业添一把柴火,经过五年到十年的大规模的投入,让它烧得更旺,最终实现通用机器人的商用化。他所说的通用指的是一台人形机器人既能在工厂环境中的机器人既能拧螺丝、又能喷漆、还能完成零件组装。

另一位投资人在此时表现则觉得行业应该冷静。他告诉蓝鲸科技记者,眼下行业热度迅速升温,但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场景打磨的早期阶段。看了太多,大家现在讲得太快了,很多商业化路径还没走通,就已经开始谈退出了。他直言,太过热了,都不敢投。在他看来,当市场情绪过满时,反而更需要保持清醒与克制。

该投资人告诉蓝鲸科技记者,当前市面上不少人形机器人产品更多是demo级别。比如,曾经备受关注的斯坦福大学曾展示过一款炒虾机器人,看起来惊艳,但那段演示视频其实是在多次失败中挑出来的一次成功案例。很多市面上一些人形机器人展示的功能背后也是这样的情况。

他认为,这种挑出来的成功案例与商业化期望的稳定性、鲁棒性和普适性相去甚远。如果一个功能需要大量调试才能实现,那么它在实际生产、服务或家庭环境中就不具备商业应用的价值。企业也无法依靠这种不稳定的技术提供可靠的产品或服务。

他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现在让一个机器人拿这杯咖啡,好不容易在这个特定的任务和杯子上训练了一千多次,才让这台人形机器人端起这杯咖啡,但如果给它换个新杯子,它就不行了。

一位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技术负责人提到了其中一项技术难度:机器人优雅地端起一杯咖啡背后可能是它在前期测试中摔碎了几千次杯子。即使完成一个简单的抓握任务,也往往要经过一千次以上重复演练更别提将其泛化到复杂场景,如应对不同尺寸、材质、摆放角度的物体。

这意味着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哪怕是稍微更换一个变量、场景或任务参数,整个系统便会失灵。

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市面上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和国家电网的合作也还在前期磨合的demo阶段,并没有真正地规模化。

机器人在产业中替代人背后的市场空间没有一个固定天花板,机器人功能越强,替代的比例会越大。一位投资人谈到。在她看来,一级市场的热钱,可以帮助初创公司度过冷启动,但穿越从Demo到Deployment的鸿沟,最终仍要靠产品实力说话。

每一轮创新技术的浪潮中,看得到未来的人,并不一定到得了未来。拼的是概率。她感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