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新华鲜报|捕捉“幽灵粒子” 江门中微子实验测量精度创新高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华社 时间:2025-11-19 12:22:23

  新华社广州11月19日电(记者刘祯、马晓澄)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一只捕获“幽灵粒子”的“大眼”睁开不久,就带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我国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在运行两个月后就交出亮眼“成绩单”:研究人员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参数,精度比此前实验的最好记录提高了1.5-1.8倍。

  “这不仅证明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性能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更让人类距离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目标近了一大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曹俊说。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对于研究宇宙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幽灵粒子”质量极其微小,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非常难以探测,测量中微子振荡是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灵敏的方法。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是为了捕捉这些“幽灵粒子”而生的“猎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介绍,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核心是装在巨型有机玻璃球里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这个玻璃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机玻璃容器,让液体闪烁体的体积比国际现有最大规模增大了20倍。

  “这让探测器就像一只灵敏度拉满的‘大眼’,能精准捕捉并探测中微子。”王贻芳说。

  目前,中微子有大量谜团尚未解开。从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美国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到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全球顶尖科研装置纷纷“亮剑”,虽技术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以中微子为探针,撬开人类未知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表示,项目团队将与全球科学家紧密协作,不断产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历经十余年攻坚之路,如今,这个深埋岭南大地之下的科学重器,正以超高精度打开探索微观世界的新窗口,为人类揭开宇宙奥秘写下新篇章。(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