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财经 作者:白语
![]()
图源:视觉中国
当“双十一”走到第十七个年头,行业内外对它的审视,早已超越了一场大促本身。
曾经,双十一是电商巨头的“加冕礼”,定义了中国电商的节奏和峰值。然而,随着流量见顶和竞争白热化,这场狂欢在过去几年面临着挑战——复杂的促销规则和激烈的价格竞争,让所有玩家都深入一个日益拥挤、利润微薄的竞技场。
当电商行业掀起对长期价值的思考,淘天作为开创者,在2025年给出的答案,不再是对过往规则的小修小补,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它似乎决心要亲自回答那个问题,并为行业开辟一道“新路”。
这场变革,可以清晰地归纳为淘天主动打的三场仗:一场“在自己的地盘打仗”,重塑电商的根本秩序;一场“到别人的地盘打仗”,打破边界去寻找全新的增量;一场“在未来的地盘打仗”,为下一个时代构筑智能化的新基建。
2025年的双十一,正是这三场核心战役的第一个“交汇点”。它不再是“旧剧本”里的沙盘推演,而是淘天亮出底牌后,打出的一场“反攻战”。
重塑秩序
过去几年,电商行业一度陷入“算法”与“流量”的诱惑。“无效内卷”、复杂的玩法、虚高的GMV、以及高企的退货率,让商家空有销量而无利润,消费者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理解复杂的促销规则 。
淘天打的第一场仗,是在自己的主场重塑规则,夺回双十一的“定义权”。
今年3月的天猫TopTalk大会是明确的信号。平台策略不再“雨露均沾”,而是明确2025年将全力“扶优”,扶持优质原创品牌商家,做大品牌增长。
天猫“扶优”策略的内核,是为优质品牌划出一块“规避逐底竞争的空间”:将新品孵化扶持周期从30天大幅延长至90天,超级新品支持数量翻倍,提高现金返佣频次,甚至与与品牌共同追投站外流量。
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首先是规则的“回归初心”。从今年“618”开始,平台首次取消了延续多年的“满减”玩法,代之以“全场立减直降”。这不只是为消费者“减负”,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平台要的不再是“凑单”带来的虚胖数字,而是“好产品”本身带来的真实成交。
其次是目标的“回归真实”。平台将考核的标尺从“下单GMV”换成了“剔除退款后GMV”。这是淘天首次把“商家的真实入账”摆在KPI的核心,让平台与商家的目标,真正统一到了“真实利润”的本质上 。
这套组合拳的成效也立竿见影。在“扶优”策略试点中,90%的品牌达成了双位数高增长目标。而在618,天猫剔除退款后的GMV同比增长10%,创下三年来最大增幅,增速亦领跑综合电商大盘。
天猫双11开卖前一个月迄今,近4万品牌在天猫首发了245万款重磅新品,新品数量同比提升46%。截至10月31日,302个新品牌拿下趋势品类第一,其中14家新品牌成交破亿成“新王”,133家新品牌成交破千万。
奇袭“万亿”赛道
稳固基本盘后,淘天的第二场仗是进攻——打破边界,寻找全新的增量空间。
今年4月30日,淘天将旗下“小时达”业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在淘宝App首页给予一级流量入口。这是淘天近年少见的一次“进攻”——一场跳出“电商”围墙,向即时零售与“大消费”全场景发起的冲锋。
这场仗的核心逻辑,是以“高频”打“低频”。传统电商(远场零售)无论多么成功,都面临“低频”的天然属性。而以“外卖”为代表的即时零售(近场零售)则是无可争议的“高频”刚需场景。淘天的战略,就是将这两者“熔于一炉”,在淘宝App内再造一个强劲的“高频引擎”。
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清晰地指出了这场战役的终极目标:这并非一场单纯的外卖之战,而是为了电商的综合收益。闪购带来的高频访问,极大地提升了淘宝App的日活,并反哺了电商的广告和CMR(客户管理收入)。蒋凡预计,未来三年,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交易增量”。
数据显示,淘宝闪购已成为电商生意的重要增量,8月有77个品牌在淘宝闪购月成交额破千万,490个品牌成交破百万。上线不到4个月,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1.2亿单,8月的周日均订单达8000万单,整体月度交易买家数3亿,并带动手淘8月DAU同比增长20%。
阿里的打法具有鲜明的平台生态特色,不仅全面接入饿了么的餐饮外卖和本地供给,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淘天系强大的品牌商家资源。
双十一前夕,淘天构建起更庞大的供给基础,已完成首批37000个品牌、40万家门店的接入,打通线上线下,开启“远近一体”经营。先一步尝试的品牌已经看到成效,天猫双11期间,淘宝闪购有19958个餐饮品牌、863个非餐品牌的成交额相比双11前增长超100%。
供给并不仅限于品牌商家,平台还通过闪购仓的模式覆盖更多中小商家。双十一期间,淘宝闪购发布了全新的连锁便利品牌“淘宝便利店”,以品牌授权形式,为商家提供“闪购仓”形态的基础设施。基于阿里生态供应链,这种旗舰仓SKU可达1万左右,是普通便利店的3倍。根据计划,未来一年,淘宝便利店将联合品牌商打造100个百万单销量的大单品。
筑牢AI基建
前两场仗解决当下的生存与增长,第三场仗则锚定未来。
根据麦肯锡分析显示,从行业来看,生成式AI将产生2.6万亿至4.4万亿美元的价值,产生价值最大的行业为高科技、零售及银行业。其中,在零售和消费品行业,生成式AI将改变游戏规则,创造4000亿至6600亿美元的价值。而这仅是AI价值的冰山一角。
淘宝天猫的AI战略,扮演的是“中枢神经”的角色。阿里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张凯夫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最好的AI,是让用户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是“无缝”融入到用户和商家的日常动线之中。
这是一场“双线作战”。首先是面向B端(商家)的“运营效率革命”。AI正成为商家“数字合伙人”。在店铺日常经营中,AI 已深度参与多个高成本环节——淘宝的 AI 美工每月一共帮助商家自动生成 2 亿张图片,AI 客服每天大概能为商家节省的成本相当于2000万元。据了解,淘天并不指望靠这些AI工具赚钱 ,其核心目的是“帮助商家做好经营”,降低了商家的经营门槛,将他们从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另一条战线,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决策效率革命”。在今年的双十一,AI不再是“试验品”,而是首次成为了“首席选品官”。淘天将AI能力渗透到用户现有的动线中,更精准的搜索引擎,可以被新的 AI 导购产品(如 AI 万能搜、AI 帮我挑、AI 清单、拍立淘、AI 试衣)等作为工具调用。
例如“AI万能搜”,一位淘宝搜索业务人士举例,它能真正理解“能支持扫地机通过的床”,这种过去无法处理的复杂场景化需求;也出现了“AI帮我挑”,在海量商品中提供智能对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双十一发放的500亿元的优惠券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AI智惠引擎”发放的,试点数据显示,其发券转化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15% 。
而在这背后,最核心的“隐性工程”,是淘天正在用AI,去重构和“清洗”那个沉淀了22年、拥有几十亿商品的底层数据库。这是一个苦差事,但它能让系统第一次真正“理解”商品,使得淘宝复杂语义下的商品搜索相关性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为未来所有的AI应用打下最坚实基础。
2025年的双十一,已成为淘天这场系统性变革的强力注脚,它宣告着一个新游戏规则的诞生:不再执着于旧时代的流量峰值,而是用更高的运营质量、更宽的增长边界和更智能的商业操作系统,为中国的电商行业开辟了一条通往下一阶段真实、可持续增长的“新路”。
故事才刚刚开始,最终的胜负手,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未来,谁能构建一个让品牌、用户都愿意持续停留和成长的健康生态,谁就将最终掌握下一个十年消费变革的主导权。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