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具身智能的浪潮席卷制造业,如何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图纸”转化为“可量产商品”,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共同痛点。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宝安形象展区举办了AI派集结号第三期全球机器人开发选品选型服务中心发布活动。
活动中,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正式发布“全球机器人开发选品选型服务中心”并落地宝安,全球机器人开发选品选型服务中心依托协会旗下“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项目的成果,聚焦“全景呈现、生态聚合、精准链接、体系赋能、全球互联”五大功能定位,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国际化、全链条的机器人产业服务载体,为上述难题提供破题之道。
![]()
产业之困:技术为何卡在“最后一公里”?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向具身智能转型,智能体与物理环境的深度交互,对硬件本体的感知精度、响应速度及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极限要求。这背后,是机器人产品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对于大多数聚焦技术前沿的创业团队而言,受限于资源与能力,往往仅能攻克算法或设计等单一环节,最终让极具潜力的创新成果停滞在“实验室原型”阶段,无法走向市场。此次落地的中心,正是为了解决这一产业链断层问题。
南都记者从发布现场了解到,为解决开发者选型难题,中心将建立一个集实体展厅与线上数据库于一体的供应链窗口,完整展示涵盖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核心部件、上游配套组件、新材料以及整机制造能力等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环节。在此基础上,中心将提供覆盖“设计、测试、试产、量产”全周期的工程服务,通过组建专家库进行技术路线规划与性能核验,并联动宝安本地供应链企业提供一站式量产全流程验证支持。在资源链接层面,中心将提供跨境贸易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涉外纠纷调解等专业服务,联合海关及涉外法务机构,提供跨境贸易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涉外纠纷调解等专业服务。同时,其设立的“AI派×机器人深圳集结地”将筛选持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精准的本地产业资源匹配,形成从“初步对接”到“需求落实”的完整闭环。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表示,该中心立志于成为全球机器人企业扎根深圳、辐射湾区的“首站跳板”,利用平台资源提升企业投产效率。
![]()
作为产业链协同效应的验证,两项具体成果也在现场发布:在硬件端,锦鹏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展示了行业首款镁合金外骨骼机器人。依托本地产业链支持,该产品将研发周期压缩至60天,完成了从实验室论文到户外助行款、养老院适用款两类产品的定型。数据显示,该外骨骼整机仅重2kg,配备6000mAh电池及PD20W快充技术,搭载的AI引擎具备超强性能运算能力,配合40N最大加速扭矩,并能在-20℃至60℃环境下稳定运行。在软件与服务端,腾讯发布了“数字出海服务包”。针对宝安区外向型经济特点,该服务包涵盖业务营销提效、研发效能提升、安全合规及全球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板块,为机器人企业的全球化业务提供底层数字技术支撑。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两家企业的成果展示,既彰显了宝安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活力,更从市场端直观印证了机器人产业对全链条服务支撑的迫切需求。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刘嘉琳
视频:陈皓晖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