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人人都在炫AI频道月入十万,但没人告诉你他们怎么死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互联网早读课 时间:2025-11-15 12:08:28

最近不少朋友找过来想学 AI,觉得现在油管AI 赛道太火了,各种工具层出不穷,一键生成就能入行快速赚把大的。打开 YouTube 也能发现:“十分钟生成视频”、“零露脸”、“月入十万美金”的 AI 奇迹,几乎每天都有新版本。

视频里展示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好像 AI 已经成了财富自由的代名词,但看多了吧,感觉都在炫技,配音完美、画面逼真,但实际内容有型没魂,很难让人生出点赞订阅的欲望,眼过千篇,到头来记不住几个频道。

不可否认,AI 确实让创作变得更容易,但也让差异变得更难。最近看了两个真实的频道案例,都是靠 AI 赚到钱,但和我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也正好聊聊这个事:AI 这条赛道,到底怎么才能赚到钱。

1.AI 成功复活老频道

第一个案例来自WW2 Tales ,一位 AI课程讲师帮学生用 AI 复活了这个已经被放弃的频道。频道主讲二战战俘,主题冷门、画面简陋,却在复活后一个月就赚了11万美金。

你大概猜不到,这个被 AI 复活的频道视频是什么样子:一个视频将近1个小时,只有9张图片,全是 AI 生成的战争场景,配音来自11 Labs,一个冷静的男声,像老式纪录片一样缓慢讲着二战故事。

整个视频没特效、不花哨、没转场,评论区却很真情实感:“我爷爷就是战俘,谢谢你让我想起了他”,“我哭了,这视频让我想起小时候”。

视频观众主要是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他们看这种视频不是为了消遣,而是回忆。

后台数据显示,这些观众看得非常久,1小时的视频能留存到80%以上,频道RPM(每千次播放收益)高达11美元。

ChatGPT 生成解说文案,主题围绕战俘日常、士兵生活、战场细节

11Labs 合成旁白,男声语气平缓,像纪录片

Midjourney + Leonardo AI 生成仿真历史场景,餐厅、战地、牢房等等

整个频道专注长视频,点击率并不高,但观看时长极长,直击二战经历的情感回忆,广告插入多,再加上频道本身是老账号,平台信用值高,很快就重新被算法激活。

WW2 Tales 靠 AI 降低了视频制作门槛,但洞察人性这件事,一定是 “人” 才能摸透。

2. 30天赚1.4万美元的房产频道

Roof Reports ,一个专攻佛罗里达州房地产市场的频道,频道创作者既不是大公司,也不是任何团队,博主一个人就搞定了全部流程。

他每天早上先在 Google 新闻里搜索“ Florida real estate market crash ”,选出几篇最新新闻,下载成 PDF 后让 ChatGPT 整理成脚本,配音用 AI ,封面用模板,剪辑外包给 Fiverr 。一条视频,从选题到成片,不到一个小时。

AI 帮他整理信息,他自己做判断、选角度,房价、贷款、裁员,这些话题每个人都在关注,而且广告主也最爱投在这种财经内容上,广告单价高,内容更新快,观众忠诚度高。

第一个月播放量破百万,收入1.4万美元,RPM达到7.4 美元。一个人就搞出了非常有钱味的视频,AI 帮他节省了80%的制作时间,剩下的精力,博主都在研究观众真正关心什么消息。

真实数据、真实来源才是观众长期信赖的底线。

3. AI 内容正在快速内卷

AI 确实能带来机会,但同一时间,AI 频道的失败率也在疯狂上升。

太多创作者都在拼谁的 AI 更强,生成更快,但问题是看视频的各位根本不在乎这个。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 AI 做不到什么,而是 AI 做出了太多没意义的视频。

AI 能一天做十条视频,但算法看的是观众反应,不看生成速度。AI 量产的内容,观众已经视觉疲劳。

不露脸、不剪辑、不拍摄,听上去很诱人,但是当大家都在用同一个风格、同一套语音、同一种封面时,不用想,这套玩法已经结束了。

AI 能写稿、能配音、能出图,能模仿语气,能修饰文辞,但它不会思考“为什么要做”。生成了无数信息,但大多毫无意义,压根走不到观众心里去。

说白了,不是 AI 把我们淘汰,而是太多人主动选择了顺从 AI ,不想思考主动退化,到底是我们创造了 AI ,还是 AI 在同化我们?

4. AI 之后的创作者

我常想,在全新趋势下的未来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创造者:能发现别人没看到的问题,也能提出新的观点。与其研究 AI 能做出什么,不如先去想清楚:我到底想说什么,想影响谁。

共情者:能看透观众在焦虑什么,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点进来,为什么愿意留下来。就像那个州房产频道,做的不是财经,而是解读普通人背后的收入焦虑。

意义构建者:能把零散的信息讲成一个让人理解世界的故事。WW2 Tales 讲的不是战争,而是怀念。

AI 能生成形式,但其中的意义、感情和情绪只能由人来定义。未来最厉害的创作者,不是与 AI 竞争的人,而是懂得和 AI 共生的人;不是做内容机器的人,而是能发现问题、理解情绪、讲出意义的人

AI 的终点是人性

AI 确实改变了创作方式,内容生产像装配产线般迅速,但冷冰冰的机器也让内容没了温度。在千篇一律的内容里,谁能让人停下来点赞订阅,留下痕迹?AI 已经成了当下的创作衣冠镜,放大了靓丽形式的外壳,也照清了无数空洞内容的魂儿。

技术的尽头是感受力,内容的尽头,还是人。

标签: 内容 频道 视频 观众 战俘 二战 配音 场景 转场 主题 广告 阿苏 数据 老师 创作者 语气 裁员 工具 博主 太火 封面 贷款 纪录片 男声 房价 模板 餐厅 情绪 剪辑 意义 整理 样子 画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