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药明康德”又开始排兵布阵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木禾投研 时间:2025-11-14 22:17:31

如果把国内所有上市公司做个榜单,谁受美国的影响最大,药明康德肯定会榜上有名。

其实CXO这个行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还要感谢那些外资,纯粹是国外的资本带着国外的技术,在中国使用廉价工程师劳动力,然后服务国外的客户。

在这种模式下,当然受外部影响会很大。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用太当真,首先没法把控,然后也不会那么容易出问题,毕竟是利益共同体,资本是长脚的,哪里有利可图,就会往哪跑。

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依然是吸引全球资本的重要原因,我记得之前说廉价劳动力,说廉价工程师的时候,有些人很不乐意,说把这种事情当竞争力,好像脸上很光彩似的。

我觉得太极端了,谈不上光彩或不光彩,只是很正常的一种规律,社会运行的本质就是交易,每个人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劳动,获得回报,也是交易的一种。

既然是交易,就一定符合经济规律,那就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人多了自然供大于求,平均回报当然会降低,就这么简单。

再说从生存法则角度来看,那也是物竞天择,所以不要情绪过于激烈。



药品本质上也是材料科技的一种,任何领域的材料技术,都是最麻烦的,结构越复杂的材料越麻烦,因为材料由很多分子式组成,这些分子不同的组合排列,就会形成不同的性能,研发的目的就是从无数组合中找出性能最好的那个组合。

药物研发最耗时间的工作就是不停的组合排列,不停的筛选统计效果,最后胜出的就是天选之子,可以有资格进入临床。

这个工作有一定技术门槛,但不是很高,所以对学历有要求,同时因为很麻烦,所以人数需求很大,想要利润更高,就要人力成本更低,全世界除了中国,再没谁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所以CXO离不开中国。

药明康德因为起步很早,优先享受到这个红利,所以做到了全球第一,不过现在国内很多药企都在计划自建团队,尽量较少外包,自己家的红利不要白不要。

药明康德优势在于国外客户多,而且这么多年的技术积累,实力确实很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肯定不是国内其他CXO公司可以比的,所以虽然国内竞争加大,但并没有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今年前三季度营收329亿,同比增长18.6%,归母净利润121亿,同比大增84.8%,不过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是105亿元,同比增长43%,以这个为准。

你看利润的增速是营收的2倍,赚钱能力毫无问题,毛利率和净利率肯定都是大幅度上升。

不过即便如此,药明康德也还在收缩战线,发布三季报的同时也发布了出售资产公告,把子公司药明津石和康德弘翼给卖了。

这两家都是做临床业务的,一家是临床SMO,另一家是临床CRO,也就是药明康德把单独的临床业务几乎都给砍了。

其实这两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也贡献了十几个亿的收入,算是不错了,药明康德的说法是聚焦CRDMO模式,字母一长串,我之前分析基本面的时候详细讲过医药代工的多种模式。

这也不是药明康德今年第一次卖资产,比如之前就出售了细胞和基因疗法业务(ATU)和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

当然这个有规避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因素,毕竟始终有这个威胁。

一边卖资产,一边却是在主营业务加大投入,又是开启新一轮排兵布阵的节奏。

公司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越来越侧重一条龙服务,药物发现、药物测试、工艺开发和药物生产都搞定,单个环节的业务就不接了。

这种一体化战略在任何行业都是有效的,成本更低,客单价更高,客户粘性更高,药明康德现在就主要靠老客户复购,不过他的老客户都是国际医药巨头。

卖资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公司会更大规模的扩产主营业务,前两年药明康德资本开支已经降下来了,因为经历了一次扩产。



2022年是资本开支的巅峰,差一点就破百亿,随后就连续下降了2年,但是今年三季报已经有36亿,按照这个趋势,今年的资本开支肯定大幅度超过去年。

按照公司的规划,今年D&M扩产的资本开支就高达55-60亿,到年底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过4000kL,扩产是真猛。

今年的小分子工艺研发和生产业务也是拉动业绩增长的主力军,收入142亿,同比增长14%,占了半壁江山。

现在小分子D&M管线总数达到了3430个,其中有80个商业化项目,87个临床III期项目,374个临床II期项目,2889个临床前和临床I期项目。

增速更快的是多肽业务,前三季度收入78亿,同比大增121%,而且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7%,根本不缺订单,也不缺客户,服务客户数同比提升了12%。

现在多肽的产能已经达到10万L,本来按计划是年底才达到的,手里这么多订单,没办法只能使劲扩产。

未来的业绩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些项目里面产生,现在的在手订单达到599亿元,同比增长41%,至少未来两年的业绩肯定稳了。



这里面就有很多人关注的减肥药项目,这个领域确实很火,我得抽时间单独讲一次减肥药。

药品这东西属于长开发周期,不管是药物发现,还是临床实验,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所以从拿到订单之后,业绩会慢慢释放。

另外要特意提一下,药明康德的扩产是全球范围布局,当然主要是针对欧美市场在当地布局产能,但是也同时在扩展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针对性的扩产,这一步就注定竞争对手没法超越,因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全球的CXO企业里面,也只有药明康德能做到这一步,因为公司自己的造血能力本来就很强,再加上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厚家底,让他有十足的底气和实力这样大手笔扩产。

外包行业扩产会快速拉高管理成本,公司的费用也主要是管理费用,逻辑在文章开头已经讲过了。



药明康德的销售费用很少,一年才7个亿,因为客户稳定,不需要花太多钱扩展新客户,研发费用也只有十几个亿。

不要把CXO行业药物研发和创新药的研发搞混淆了,两者的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CXO行业的研发属于延伸性研发,也就是客户已经完成了前期研发,相当于药明康德接手的已经是一个半成品。

而且药企一般不会把核心产品交给外包来做,那几大国际医药巨头也是如此,核心产品核心技术还是他们自己亲自上阵,相对不是很重要的产品才会交给外包,所以难度本来就更低。

创新药公司不一样,首先选择的产品就是难度很高的,而且从头至尾都得自己来,所以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都巨高。

不过扩产的代价相对药明康德来说,还真不算什么,扩产花了这么多钱,还能拿出近70亿出来分红和回购,而且账上还有294亿的货币资金。

主要是公司的现金流太好了,远高于资本开支就不说了,每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都远高于利润。



你看从2022年开始,药明康德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就都在百亿以上,而公司的利润今年才破百亿,如果按扣非净利润来算,现在都还没破百亿,当然今年肯定没问题。

所以前几年一直都有很好的现金流沉淀,足够他像2021年和2022年那样挥霍两年的,研发基地使劲建,生产工厂到处扩,反正放眼全球,药企客户在哪,药明康德的服务和配套就跟到哪。

说全球有点夸张,主要是欧美,这两个地方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收入。

国内比较心酸,只贡献了18%的业绩,还有康龙化成和凯莱英这样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毛利率远低于国外,生意难做。

但是药明康德卖掉海外细胞基因治疗业务后,倒是没有退出,而是转到了国内,未来应该是会在国内发展这个技术和业务。

国内的代工业务不好做,真正高端的新技术还是很好做的,我也在跟踪公司的基因疗法技术情况,现在进展不大,拿得出手的就是TESSA™能让基因治疗载体产量提升10倍,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