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纵览快评|整治“AI仿冒名人营销”要动真格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纵览新闻 时间:2025-11-14 20:11:27

评论员 张子涵

屏幕上,熟悉的面孔热情洋溢地推荐产品,声音、表情、举止都与某位公众人物如出一辙,无数粉丝基于对公众人物的信任和“明星滤镜”而下单购买。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一张虚拟的假面,是一张用AI编织的数字化面具。

近日,“网信中国”刊文称,网信部门从严整治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乱象,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督促网站平台发布治理公告,继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对恶意营销账号,发现一批,处置一批、曝光一批。数字时代“李鬼扮李逵”的闹剧,不能再胡闹下去了。

AI仿冒公众人物从事营销活动,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当粉丝们基于对偶像的认同与信任而消费时,却落入了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数字陷阱。这种通过身份窃取达成的交易,本质上是一种数字欺诈行为。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仿冒账号所推广的产品与服务往往质量存疑,甚至可能是完全的骗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也是情感上的伤害。前段时间,演员温峥嵘自曝遭遇“AI仿冒”,面对直播间里的“自己”,她发出质疑:“你是温峥嵘我是谁?”这样的场景令人哭笑不得。还有此前央视主播李梓萌的AI形象被用于推销一款“山海多烯鱼油”产品,奥运冠军、专家教授等公众人物也屡遭AI换脸带货。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多条法律红线。既侵犯公众人物的肖像权,又因虚假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网信部门此次专项整治,是依法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应有之义,体现了对新型网络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一些机构和组织之所以肆无忌惮,说到底还是存在侥幸心理,相对于违法代价来说,非法获利要丰厚的多。站在被侵权者一方,搜集侵权内容、固定证据、证明相关内容由AI生成,举证过程复杂且技术门槛高,兴诉过程耗时费力。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这便助长了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

整治AI仿冒乱象,需要多管齐下的系统化方案。网信部门的专项整治传递了清晰的监管信号,但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更为关键。这要求技术开发者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要求平台方运用内容识别技术和严格的审核机制筑牢防线;要求公众提升数字素养,对超乎寻常的“名人”营销保持必要警惕;更要求执法部门保持高压态势,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AI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既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也可能沦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面对AI仿冒名人直播这类新型网络乱象,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阻碍技术创新,也不能放任自流,坐视问题蔓延。

整治AI仿冒乱象,不仅是为了保护今天的消费者和公众人物,更是为了守护一个真实、诚信、可靠的数字明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