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文雨
吉利的变革完全在意料之中,但增长势头如此凶猛却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根据乘联分会数据,吉利汽车前10个月国内总销量超214万辆,以56.2%的增速领先TOP10同行40-60个百分点,高于大盘48个百分点,是同期国内销量增速最快的车企。
![]()
更夸张的是新能源。
前10个月国内销量超125万辆,98.4%的同比增速不仅远远超出同期市场平均增长水平(21.9%),更完全碾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众友商。
最关键的一点,吉利汽车的销量排名中国第二,在如此高的基数下还能有这种拉力,绝非易事。
吉利的爆发有两层原因,一是改革红利,二是技术创新。
作为中国最老牌的车企之一,吉利在过去几十年积累了厚重的家底,资金实力、技术发展、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制造经验、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是行业顶配。
《台州宣言》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回归一个吉利,重新捋顺了各品牌的定位。
吉利中国星系列固守燃油车市场,银河定位“主流新能源品牌”,领克瞄准“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极氪抢占“豪华科技品牌”高地。
大家既各自突围,又相互协同,内部资源的高效整合极大释放了活力与战斗力。
当别的车企还在拼命降价玩内卷,吉利已经开始逆势拉高品牌势能。
就拿极氪来说,今年9月上市的超豪华SUV新旗舰极氪9X定价46万-60万元起,这个价格领跑除极氪009和001FR外的其他所有极氪车型。
还有银河,M9限时17万元起,价格在所有银河车型中仅次于后来并入的翼真,直接抬升了整个银河品牌的价格带。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吉利的高端化逻辑并不是在自说自话、一厢情愿,而是已经完全被市场验证。
极氪9X仅13分钟大定订单就突破1万辆,根据一线市场调研,预售用户中80%来自高端品牌增换购,其中70%拥有50万以上车型。
银河M9也一样,上市仅一个月,交付总量便突破10000辆,在20万级以上中高级SUV市场站稳脚跟,位居该细分市场第二。
之前很多人都以为新势力的智能化最先进,其实吉利这种成熟车企一点不弱,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处于明显领先地位。
就拿AI能力来说,汽车行业第一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就出自吉利,其手车互联功能与华为、小米齐平,“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以满足全价格带产品辅助驾驶需求。
更刷新认知的是算力。
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的综合算力高达23.5E FLOPS,算力储备在所有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一。
就在几天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最新的《2026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其中最核心的主要包括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端到端AI Agent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和兆瓦超充等技术。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吉利最新出的车在这些方面几乎全都配置拉满了。
极氪9X基于全球首个豪华电混专属架构浩瀚-S打造,首发搭载“浩瀚超级电混+浩瀚AI数字底盘+浩瀚安全盔甲+千里浩瀚安全辅助驾驶”四大核心科技。
![]()
银河M9上车AI智能座舱、AI数字底盘、AI辅助驾驶等最新AI技术成果,首发Flyme Auto 2 AI座舱系统、超拟人智能体Eva,千里浩瀚H5已经可以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城市无图NOA和全场景泊车。
毫无疑问,智能化含量提升直接拉高了吉利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力,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革新与升维将直接撕掉吉利过去的标签,从而在根本上彻底改变公司的估值逻辑。
如果把所有中国汽车公司拉出来看,吉利几乎是最被低估的一个。
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43亿元,最新市值约9000亿元,市盈率(TTM)23倍。
长城汽车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86亿元,市值1900亿元,市盈率(TTM)18倍。
长安汽车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0亿元,市值1200亿元,市盈率(TTM)18倍。
上汽集团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81亿元,市值1800亿元,市盈率(TTM)64倍。
相比之下,吉利汽车拥有现在几乎业内最高成长性,仅上半年净利润就高达93亿,但市值却不到1800亿港元,10倍左右的市盈率(TTM)远低于一众成熟车企,和新势力之间更是相差甚远。
如果估值水平低于某一家同行,自身被低估只是个偶然事件。但如果估值水平几乎低于大多同行,且销量位居行业第二,那只能说明是自己被低估了。
这种局面并不是今天形成的,而是历史遗留问题。
全球汽车产业始终存在两套定价体系,其一是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阵营,缺乏足够成长性,市盈率长期在10倍以下;其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电动阵营,想象力十足,市盈率从几十倍到上百倍不等。
国内很多传统车企前几年都已经借助新能源转型完成估值切换,相比之下,吉利之前的转型在新能源转型中不够快速,所以一直被按照传统车企属性来定价,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果说之前资本市场对吉利“区别对待”可以理解,现在还无动于衷则显得没有道理。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
2022年以前,吉利的新能源销量占比在自主品牌中几乎是最低的,但随后数据逐渐拉升,特别是去年以来,整个新能源进程加速是肉眼可见的。
从外部看,前文已经提到吉利在国内的新能源销量已冲到第二,且和第一名的差距加快缩小。从内部看,吉利的新能源渗透率指标,即新能源销量对总销量的贡献比,从2021年的6.2%提升到现在的60%左右,四年跃迁10倍。可以说,吉利是全球新能源销量增长最快的车企。
总之,吉利现在完全是一家智能电动化车企,需要补上未竟的估值革命。能否获得市场估值溢价暂且不论,但修复到行业平均估值水平却是合理且必要的。
事实上,即便抛开估值修复不谈,吉利可能也是现在所有中国车企里最值得关注的,甚至没有之一。
首先,吉利的基本面够硬。
公司前十个月的市场销量已经被拉爆,这些数据即将在三季报得到兑现。以目前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环境,很难再找到有如此高成长性的企业了。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吉利的利润弹性是可以延续的。
一方面,《台州宣言》后集团重新整合资源,共线生产和集中采购将源源不断地降本增效。再加上现在终端迅速起量,规模效应还会进一步摊薄成本。
另一方面,高端化趋势已经开启,这本身就意味着单车附加值的提升。
开源和节流共振,最终结果就是增利。我们统计了过去一段时间机构对吉利汽车的盈利前瞻,基本一致预期未来两年吉利汽车净利润会有50%以上的增长空间。
比如民生证券,预计吉利汽车归母净利润将从2025年的162亿增长到2027年的260亿。再比如中国银行证券,预计净利润将从2025年的154亿增长到2027年的238亿。
其次,吉利的想象力够足。
远期视角下吉利并不是一个车企,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出行服务公司。就像苹果不只是卖手机的,还有一系列硬件以及App Store;特斯拉也不只是卖车的,还有机器人和FSD。
吉利也一样,在硬件层面,公司地上有车,低空中有eVTOL,太空有卫星,几乎已经完成对物理空间的全覆盖,布局广度在业内首屈一指;软件层面,吉利是全球唯二、中国唯一做卫星的车企,未来不仅可以提升自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有望服务全球汽车。
一个“天地空一体化”的出行平台已经呼之欲出,其潜在发展空间与单纯卖车的汽车公司完全不在一个level。
综合所有这些来看,资本市场需要给吉利重新确立坐标,短期估值回归新能源阵营,长期则需以综合性科技出行公司来定价。不到2000亿的市值,肯定不足以承载其潜力。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说过一句话:
“由股市造成的错误迟早都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市场不可能对明显的错误长久视而不见。”
吉利的股价,该动一动了。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