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属于人工智能定义者的“纪元时间”:百度AI的未来答案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谷趋势 时间:2025-11-14 16:18:29



作者 | 傅斯特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谁能想到,短短2年不到的时间,AI赛道突然从冷冷清清,到概念爆发、迈入量产竞赛,整个行业俨然成了一个闹哄哄的集市。

大模型参数竞赛此起彼伏,融资额度屡创新高,应用场景快速迭代……

在这场“赶集式”狂欢中,有人追逐短期流量红利,有人扎堆成熟场景内卷,有人困于“嫁接式”AI的适配难题。

然而,表面热闹之下,一场真正关乎行业终局的“时间竞赛”正在悄然进行。

如果从宏观视角透视今天全球的AI角逐,整形成两种不同的“战略观”的分野:一种是遵循“日历时间”的短期主义,追逐市场热点、行业风向;另一种则是遵循“纪元时间”的长期主义,旨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

怎么理解?

人工智能+究竟会多大程度的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又需要多久,并无人能断言。

于是当大多数玩家用“日历时间”计算季度营收与估值波动时,另一些希望参与“定义”的人,正以“纪元时间”布局基础设施、制定技术标准、培育生态土壤。

他们不只着眼于当下的集市争鸣,而是在黎明前铺就未来的赛道;不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锚定AI核心商业模式的定义权。

2025百度世界大会,恰恰是这场长期主义长跑的一个阶段性注脚。

在这里,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科技企业在AI深水区的战略定力与行业未来的真正航向——AI竞赛从未在当下分出高下,眼下的格局更不代表未来。



如李彦宏在本次大会上的观点——如何“内化AI能力”正成为当下企业提效增收的关键。他认为,企业“内化AI能力”,有三个代表性的应用方向:一是,AI代替重复性的劳动。二是,生产力的无限供给。三是,AI超越人类认知。

这似乎正是当下全球AI面临的状况,如何走出来,走进产业,走向生产力?只追逐热点恐怕远远不够。事实上,这场关乎生产力变革的技术革命,才刚刚揭开序幕。



时代为何需要“定义者”?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核心之一。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出现了8次,比十四五规划建议足足增加了6次。

这也意味着,“+AI”式的单点嫁接已无法满足需求,产业需要以AI为底层驱动力的系统性重构,而这离不开长期主义的技术积淀。

纵观人类技术史,任何颠覆性革命都遵循“长期积累——快速爆发——持续迭代”的规律:

蒸汽机从1712年纽可门发明,到19世纪铁路普及,历经百余年积淀;电力从1800年伏打电池,到1880年代电网入户,耗时80年探索;互联网从1969年ARPANET诞生,到1995年Web 普及,走过30年深耕。

与此相对,它们从技术突破演进到融入生产生活,甚至改变人力生活方式,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AI的积累期更长,从1943年神经元模型提出,到2022年ChatGPT普及,长达79年的技术蛰伏,才换来了今天在短短三年内的全球性爆发。

其积累期与爆发期35:1 的极端比例,恰似《星际穿越》的 “时间折叠”,外界所见的 “突然降临”,实则是时间深处的长期孕育,同时,当前的爆发,并非终局,而只是个开始。

面对这样的局面,长期主义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AI企业总数超过4500家,但真正具备核心技术自研能力的企业占比不足10%。

上交所开放第五套上市标准、多部委密集出台落地政策,形成“顶层设计-产业赋能-资本护航”闭环,本质是在呼唤能扛鼎原始创新的长期主义者。

毕竟,蒸汽机从发明到铁路普及用了百余年,电力从伏打电池到电网入户耗时80年,AI近70年的技术积累才换来了两年的爆发,任何重大技术革命都离不开“早起者”的持续深耕。

从全球棋局看,AI竞争的本质是未来定义权的蓝海之争,而非短期红利的比拼。

当前AI竞争已从算法突破转向基础设施、生态规则与标准制定的深层博弈:

OpenAI推广MCP协议试图掌控生态话语权,LAION等开源组织则推动分支协议制衡,这场标准之争直接决定未来产业是中心化垄断还是分布式发展。

国际科技巨头的“天价抢人”背后,正是对技术路线定义权的争夺——Meta为顶尖AI研究员开出千万美元年薪,苹果为AI负责人提供2.1亿美元薪酬包,这种核心资源的争夺,恰恰印证了长期技术积累的战略价值。

地缘政治与技术壁垒下,自主可控的全栈能力成为破局关键。国内AI行业存在明显的“重应用、轻基础”“追热点,看短期”的倾向,多数企业聚焦下游场景复刻,却在算力芯片、底层框架等核心领域依赖外部供给。

Gartner预测,到2028年15%的日常工作将由智能体自主完成,但缺乏自主技术底座的企业,终将在场景深化中陷入被动。

从“AI+工业”的研发流程优化,到“AI+交通”的自动驾驶落地,再到“AI+具身智能”的未来布局,行业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热点产品,而是能持续突破技术边界、构建生态壁垒的“早起者”——他们的存在,才让国家在全球AI定义权之争中拥有了底气。



当下所谓“赶集”的思维,不过是舆论追热点的短期狂欢,并未给技术革命节点或商业模式下最终定论。

AI对生产力的变革,注定是一场长期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百度的“纪元时间”

那么百度是如何选择的呢?

那是一场始于2013年的“晨跑”,更是一次以长期主义为坚守的布局。

2013年,当百度在硅谷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时,AI尚未成为行业热点,国内多数企业仍聚焦互联网应用创新,全球AI也处于技术探索期,谷歌AlphaGo尚未问世,国内AI芯片、框架等领域几乎空白。

可见,百度的“超前布局”比行业普遍觉醒早近十年,这种“早起”绝非偶然,而是将AI视为企业核心战略的必然选择——不是某个阶段的业务增量,而是贯穿未来的发展根基。

十二年“深”耕,是将AI从技术探索内化为企业原生能力的过程。

2016年,在TensorFlow和PyTorch占据主流的背景下,百度坚持自研底层框架“飞桨”,率先勾勒“框架-模型-应用”的产业蓝图,此时行业尚未形成对大模型生态的清晰认知。

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坚持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避免在关键基础设施上被“卡脖子”的长远考量。

如今飞桨已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赋能超2333万开发者、76万家企业,深度学习市场应用规模稳居中国第一。

2018年,在业界普遍依赖英伟达的算力架构时,百度自研昆仑AI芯片,切入算力核心环节;2019年,在GPT-2发布同年,百度发布国内首款大模型“文心”,比国内行业大模型热潮早四年。

这种持续投入,源于“早起者”的清醒认知:AI的长期价值不在于单点技术突破,而在于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

如今,百度成功点亮昆仑芯三万卡集群,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此次大会上,百度还正式发布了新一代昆仑芯和超节点产品天池。同时,百度宣布,计划未来五年按年推出新产品,持续打造最硬AI云,助力企业内化AI能力。

全新一代昆仑芯包括两款产品,其中,昆仑芯M100 针对大规模推理场景优化设计,提供极致性价比,将于2026年上市;昆仑芯M300面向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提供极致性能,将于2027年上市。同步发布的天池256超节点与天池512超节点将于明年正式上市,单个天池512超节点就能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

从平台、芯片、模型再到应用产品,百度之所以坚持“全栈自研”,源于对AI产业革命的深刻预判:未来一定是AI覆盖全行业的系统性变革,而非单点场景的成败。

从“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全栈布局,到交通、金融、能源、医疗等多领域的应用落地,百度的布局从未局限于某一赛道。



2017年推出Apollo自动驾驶开源平台,成为全球首个开放方案,当时特斯拉Autopilot仍是封闭系统,Waymo商业化谨慎,百度则选择了“开源开放”模式,野心在于成为“自动驾驶界的Android”,通过聚合生态力量定义行业标准。

如今,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700万次,每周全无人订单超25万,覆盖22座城市,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安全性远超人类驾驶员与谷歌Waymo,印证了全栈布局的战略价值。

在应用层面,百度的广度同样显著:

慧播星数字人已超10万,今年双11,慧播星数字人带货GMV同比提升91%,开播直播间数同比增长119%,83%的开播主播使用过数字人;

百度搜索AI化改造成效显著,3.82亿月活连续三季居首,已有625家厂商接入搜索AI API;

文库网盘GenFlow3.0成为全球领先的全端通用智能体,AI月活用户分别超9700万和8000万。

这种全场景覆盖,正是“早起者”对AI产业革命的全景式回应——只有布局足够广,才能在产业变革中掌握定义权。

正因如此,不能仅仅认为百度是AI的“早起者”,实际它们从一开始就谋划着成为“定义者”的角色。

今天,百度的全栈能力已成为行业公共基础设施,飞桨平台为中小企业降低AI应用门槛,千帆平台服务46万企业客户,Agent开发数量超130万,这种“早起者”的带动效应,共同构成了中国AI产业的“自主可控”底座。



从“内化”到“外溢”

伐谋开拓AI赋能实体经济新阶段

在持续迭代基于全栈自研的AI应用生态与布局的同时,成为“定义者”的野心,也在这次百度世界大会上初现。

此次发布的全新产品,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伐谋”,正是“内化AI能力、外溢产业价值”的核心标志。

这款智能体聚焦于在复杂场景全局最优解,可应用于交通管理、金融风控、港口调动、农田灌溉等诸多实体经济场景。

在现场,百度分别展示了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伐谋结合百度智能云SaaS信控平台,如何让红绿灯配时方案自主迭代,找到城市缓堵治理的最优解。



而在金融风控领域,他们展示了伐谋为中信百信银行 7*24小时不间断挖掘风险特征,快速达到专业数据挖掘工程师水平,不仅打破人才瓶颈,更精准识别优质客群,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会现场还展示了百度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院在海上风电项目中的合作。

海上风电电缆桥架布置过去一直是行业难题,通过伐谋,该项目高效完成了电缆桥架布置优化,大幅节省成本及工期,将工程师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创造性工作。

伐谋还会根据实际项目进行自我进化,不断适配更复杂场景,生产可复制可持续的新方案。

可以说,伐谋智能体与产业的结合,完美呼应了“十五五”规划中“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核心要求,也标志着AI从“解决生活问题”向“参与产业经济”跨越。它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或者工具,而是实实在在为企业和产业提效增收开创了新模式。



据悉,在全球技术层面,伐谋的实力也得到权威认可:此前,伐谋以FM为代号的项目,在最近三个相关的全球公开测试上都表现惊艳!甚至实现了全榜单的SOTA,在此前AI从未解出的难题上完成了突破。

这种技术突破,与外溢效应,正是源于百度十多年的全栈积累,全面布局,更证明了长期主义研发的价值——只有持续深耕基础研究,才能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百度的AI外溢效应不仅体现在国内产业赋能,更延伸至全球市场。

今年,萝卜快跑与Uber、Lyft达成战略合作,将在欧洲部署数千辆无人车,覆盖全球22城,每周全无人订单数超25万;

秒哒发布海外版本,基于国内成熟技术架构进行本地化适配,开启全球邀请测试;

慧播星数字人已落地巴西Kwai平台,数字人主播OPM超越真人,后续将拓展至更多国家和主流平台;

百度文库海外产品短时间内达到百万级用户规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顶Product Hunt日榜TOP1。

这种外溢并非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标准与生态模式的国际传播。

百度智能云连续六年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冠军,2025上半年大模型中标项目数和金额双第一,65%的央企选择与其深度合作,这些成果正是“做好自己的事”之后的水到渠成,是中国技术服务全球的生动实践。



致敬“种树者”,共赴AI长期主义未来

AI的竞争会走向何方今天很难预言,但可以清楚看到的是,这场技术革命的胜败不在于一时之先机,而在于长期定义生态的能力。

从蒸汽机到电力,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证明:短期的热点追逐无法成就真正的变革,只有那些“早起者”的长期耕耘,才能定义未来的游戏规则。

百度十二年的全栈深耕,不仅构筑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壁垒,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成熟与生态完善。它的实践证明,“早起”意味着更清晰的战略认知,将AI内化为原生能力;“广布局”意味着更全面的产业预判,把握AI覆盖全行业的变革机遇。

这种战略定力,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AI竞争中最需要的品质。

全球AI竞争已经打响,这场竞赛远未分出高下,当下不过是长期竞争的开端。

行业需要更多像百度这样的“种树者”,也需要社会给予原始创新更多耐心与认可——不要只关注“赶集”的喧闹,而忽视“种树”的长远价值。

当我们把目光从短期狂欢转向长期价值,会发现那些默默耕耘的“早起者”,正在定义中国AI的未来。致敬每一位AI时代的“种树者”,因为他们的坚守,中国科技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拥有定义未来的底气,行业才能迎来枝繁叶茂的明天。

因为他们,我们才有资格带头走向黎明,而不仅仅是站在人群中欣赏日出。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