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人工智能(AI)在重塑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的同时,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近日,“《2025年世界贸易报告》研讨暨中文版发布会”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与会人士表示,AI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但其普惠性应得到重视,以确保各国平等受益。
世界贸易组织(WTO)副总干事约翰娜·希尔在视频致辞中表示,AI对推动全球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具有巨大潜力,“根据世贸组织秘书处预测,到2040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近40%,全球经济增长12%~13%”。
这份题为“让贸易与AI协同共进、惠及各方”的报告,聚焦AI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分析二者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国际合作方向。该报告为WTO的年度报告。
WTO在10月最新展望中的数据显示,AI相关商品贸易引领2025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其中,今年第一季度AI相关商品的贸易增速为16.5%,第二季度增至21.7%;同期非AI相关商品的贸易增速仅分别为3.7%和4.2%。
AI与贸易相互赋能
WTO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I相关商品贸易总额为2.9万亿美元,2023年略微降至2.3万亿美元。自2012年以来,AI相关商品的进口大幅增长,主要由计算机组件和测试设备,如评估套件、显卡、内存模块和冷却系统等中间品推动。相较于“电脑、半导体及其他设备”“原材料/加工化学品”的推动,“中间品”占最大份额,并在2017~2022年间增长最快,随后在2023年下降。关于下降的原因,WTO认为,这可能是全球范围内的贸易限制、监管与出口能力的变化或之前的战略性库存积累等因素所致。
AI相关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以中韩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尤其在中间投入品和设备方面发力较为显著。虽然欧盟、美国也是AI相关中间投入品和设备的主要出口国,但出口增幅相对温和。马来西亚、墨西哥、越南和泰国等新兴制造业中心近年来也增加了AI相关中间投入品和设备的出口。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在从半导体到云服务器等数字基础设施结构性投资的推动下,AI相关商品的贸易额同比增长20%,尽管其仅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不到10%,却占全球同比增长的近一半。与AI产品相比,非AI商品的贸易表现同期同比增长不到4%。
不同地区对AI相关商品贸易的贡献也存在差异。在进口方面,北美表现突出,半导体进口增长了36%。然而,AI相关贸易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亚洲,占2025年上半年AI相关贸易总增长的近三分之二。亚洲则在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方面的出口表现强劲,这与全球在该领域的投资激增相一致。
![]()
在WTO看来,当前,AI已成为贸易驱动型增长的重要催化剂。比如,AI通过优化供应链、自动化海关清关、降低语言壁垒等方式减少贸易成本,以及推动全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等。
报告着重强调了AI如何帮助企业降低在物流、监管合规和通信方面三大领域的成本。WTO与国际商会(ICC)2025年的联合调查显示,70%的企业期待AI的使用能削减贸易成本,中小企业(员工在249人及以下)在这一方面较大企业(超过250名员工)更乐观。近90%使用AI的企业在贸易活动中获得切实收益,56%的企业认为AI提升了贸易风险管理能力。
在上述三大领域,44%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AI能帮助企业在物流领域降低至少1/4的成本,在监管合规领域也是如此。在通信方面,37%的受访中小企业期待AI将该领域成本削减一半以上。对大企业而言,只是在通信方面,46%的受访大企业预计AI能削减该领域1/4左右的成本,削减一半以上成本的占比仅为11%。
WTO模拟显示,到2040年,AI或推动全球贸易增长34%~37%,细分来看,可数字交付的服务贸易增幅最高,达42%,主要源于贸易成本降低、AI服务的高度可贸易性及高生产率行业的扩张。同时,AI或带动全球GDP增长12%~13%。
![]()
关税与数字鸿沟挑战
今年4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向全球全面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扰乱全球贸易秩序。在此背景下,WTO将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预计从2024年的2.8%下调至2025年的2.4%和2026年的0.5%。对全球GDP增长的预测维持在2025年2.7%、2026年2.6%。虽然2025年的商品贸易预测已较4月和8月的预测均有上调,但WTO对2026年的预期下调表明,当前美方关税政策的影响将进一步转移到2026年。
WTO经济学家强调,当前预测面临的主要下行风险是贸易限制措施和政策不确定性将向更多经济体和行业扩散。当然,从好的方面看,人工智能相关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在中期提振全球贸易。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在贸易政策领域,虽然近年来AI相关商品的关税较低,但非关税措施(如出口限制、技术壁垒)在逐年增多。WTO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针对AI相关商品的“数量限制”(QR)近500项,在所有“数量限制”措施中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逼近18%。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数量限制指一国(地区)政府在一定的期限内(通常为一年)规定某种商品进出口数量的行政措施。数据治理碎片化问题突出,452项跨境数据政策中80%以上限制性措施来自高收入与中高收入经济体,增加企业合规成本。
除了上述影响,当前AI与贸易的融合还面临显著的不均衡问题,尤其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报告显示,低收入经济体在互联网普及率、宽带速度等指标方面的表现远不及高收入经济体。2024年全球仍有26亿人口无法联网,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地区。“AI应用”这一指标呈现出“集中化”特征,即高收入经济体中60%以上的大型企业使用AI,而低收入经济体这一比例不足1/3;在行业层面,金融、IT服务等AI密集型领域应用率达52%~61%,制造业AI的普及率不足25%。
关于弥合数字鸿沟,WTO认为,国际合作是关键突破口。WTO此前已出台《信息技术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标准,旨在为AI相关贸易提供基础。未来,WTO计划扩大《信息技术协定》覆盖范围,降低AI关键原材料的关税约束;推动数据规则协调,减少本地化要求;加强与国际组织协作,比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合作制定AI标准,与国际劳工组织(ILO)协同应对劳动市场冲击等。 制图/蒋皓明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