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在大厂圈里每每聊起百度,向来是空地多于植被,吐槽多过赞美。
别的不谈,就“起大早赶晚集”这老梗,厂哥每次在咖啡局,满桌的人聊起,就没一个不替它扼腕叹息的。
这种印象不是没来由,因为不少行业中坚都是带着百度基因成长起来的,“中国互联网技术人才黄埔军校”虽是美誉,却也成了一体两面的标签:
如果从百度的视角去看,或许是个略带自嘲的梗…
但如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凭心而论,它恰恰印证了百度“起大早”的贡献与远见。
只是,在以结果倒推的慕强舆论环境下,确实对那些勇于“起大早”的企业不够友好——布局越早,等待回报的时间就越长,也越容易在过程中被质疑。
所以也正因如此,大家才更觉得可惜:明明有实力,为什么总是就差一口气呢?
不过,这种“可惜”的基调,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之后,似乎开始松动,甚至出现了反转的迹象。
背后的共识是,百度确实在很多领域都“起了大早”,但后半句的“赶晚集”,现在更多的看法是“赶大集”。
整场大会听下来,那些曾经被质疑“投入太早、回报太慢”的布局,并没有被时间辜负。曾经被视作“过早”的投入,如今正结成实实在在的果实。某种程度上,这也构成对百度刻板印象的一次温和颠覆。
自动驾驶:临界点已过,商业化提速
其实要真正理解今天的百度,或许我们应该先忘记那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屡屡受挫的百度。
作为百度最具代表性的“慢业务”,当李彦宏在台上宣布“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越过了那个临界点”的时候,台下不少人露出了将信将疑的表情。
毕竟,临界点这个词在汽车圈儿里听得太多了…
但当你看完这组数据:全球1700万次出行服务、每周25万全无人订单、2.4亿公里自动驾驶里程…
什么概念?妥妥的全球自动驾驶商业化第一啊…
再来看全球化扩张的速度:在香港,不到一年时间萝卜快跑四次扩区,首次开进九龙半岛这样的人流密集区域,已经证明了技术在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
在海外,合作版图持续扩大,不仅跟Uber达成协议,计划年底前在亚洲和中东部署第六代无人车,还携手Lyft筹备进军欧洲,明年将在英国、德国大规模落地。
而在决定商业化能否跑通的关键——成本控制,第六代无人车单车成本降至20.46万元,仅为Waymo的1/7,在迪拜项目中,单车日均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
最终,一切回归到安全与商业化的双重验证。萝卜快跑用实际数据证明:全无人驾驶平均每行驶1014万公里才会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这一成绩,不仅远超人类驾驶员,也优于谷歌Waymo。
还有数字人领域,百度这次也打了个翻身仗
如果说萝卜快跑是百度“慢业务” 的代表,那数字人业务,就是百度在 AI 时代找到 “自洽玩法” 的典型。
尤其在电商这个曾经让百度屡战屡败的战场上,没想到数字人成了意想不到的破局点。
当李彦宏宣布“慧播星数字人技术向全行业开放”时,厂哥感觉这更像是一场痛定思痛的“重新定位”。既然做不成平台,那就成为所有平台的底层技术供应商。
这种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恰恰体现了百度在AI时代关键的策略转身——碰壁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新机会里,找到自己能定义的全新赛场。
这一策略已初现成效。今年双11,慧播星数字人带货GMV同比提升91%,开播直播间数同比增长119%,83%的开播主播使用过数字人。
其能力已率先在巴西市场得到验证,约20%数字人主播每分钟的订单生成能力,甚至超越了真人主播。
而“罗永浩数字人”在双11的亮眼表现,或许仅仅是一个开端。百度的野心,是希望将这种成功范式复制到每一个行业,打造出属于法律、医疗、金融等领域的“罗永浩”。随后推出的实时互动型数字人,正将触角伸向这些需要高信任度的专业服务场景。
这种能力的扩展,也为百度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从电商到服务业,从内容生成到专业咨询,数字人正在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配置”。
全栈布局:百度的技术底气
如果说业务突破是“果”,那么全栈技术布局就是“因”。
要理解百度在AI时代的底气,不妨深入其技术根基,盘一盘它的家底:
-文心大模型在多项权威评测中登顶,持续引领行业;
-昆仑芯三万卡集群的成功点亮,夯实算力根基;
-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凝聚的2333万开发者和76万家企业,构筑起了中国AI产业的“操作系统”;
芯片、框架、模型、应用,这四层技术栈百度全给占了,这种完整布局让百度在AI时代有了别人没有的竞争优势,让百度具备了同时训练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能力。当别人的公司还在为算力发愁,百度已经实现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闭环。
更重要的是,这四层技术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紧密联动的协同体系:昆仑芯为框架优化提供底层支持,飞桨为大模型训练提升效率,文心再反哺上层应用实现智能落地——这是一个能自我强化的技术飞轮。
翻身只是开始,这场AI赛跑还很长
从“起大早赶晚集”到“起大早赶大集”,百度正在改写自己的叙事。
这样的转变,并非没有先例。谷歌早年做搜索引擎,也被质疑“没商业模式”;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曾落寞,直到云计算和AI才重回巅峰…
这些巨头的经历无不印证了一个道理:科技竞争从来不是靠跟风,而是靠沉下心来做长期投入。
回过头看百度,过去十年的坚守,没有白费。
从被质疑和误解,到如今在无人驾驶、芯片、数字人等领域成为“行业大集”,它用成绩证明了“长期主义”在科技行业的价值——科技企业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能不能抓住每一个风口,而在于当关键技术变革来临时,能不能狠下心全力投入,沉下心慢慢打磨。
百度这场翻身仗,打得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漂亮。
======更正、交流:Dachang-Boy
你还可以看:
“清理门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