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快快评|免密不是“裸奔”,应多添福少生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现代快报 时间:2025-11-13 10:12:49


科技的发展不仅应带来便利,也应带来更大的安全感。愿“免密支付”多添福分,少生事端

12日消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为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开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广大用户发出倡议: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这一倡议呼应的是民情民意,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免密支付”确实很方便,适用性也很强。对新潮人士来说,无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支付,既有科技感,又很接地气。正如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所言,“免密支付”业务通过简化支付流程,大幅缩短了交易时间,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

然而,“免密支付”并非高枕无忧。部分支付服务主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一些用户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导致“免密支付”出现了一些问题。2024年7月,话题“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多名网友反映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后遭遇盗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出现多笔不明扣款,损失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骗子盯上“免密支付”不奇怪,“无需验证”的便利对应的是信息泄密隐患。输入密码原本起到把关、避险的作用,一旦用户放松警惕,加上“无意识消费”成为一种可能,由“免密支付”导致“门户大开”,就成为一些用户的噩梦。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元凶。数据显示,仅2024年前5个月,网络投诉平台“黑猫投诉”就收到近5万条与“免密支付”相关的投诉。

不止如此,一些支付服务主体漠视用户感受,诱导“默认开通”,且制造云山雾罩的氛围,令决意取消“免密支付”的用户找不到路径,陷入焦虑之中。种种乱象频发,造成不佳社会观感。

对此,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及时发出倡议,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不过,仅有倡议是不够的。治理“免密支付”乱象,需要形成多层面的合力。一方面,“方便”并不是忽视安全的理由。支付服务主体需要规范运行,提供交易限额管理功能、加强交易环节监测,同时要优化取消流程,以切实保护用户权益;另一方面,银行方面需要加强风控,追踪异常情况,及时发出警告。而监管层面当出台专项管理办法,划清红线,明确边界。对蓄意默认开通、隐瞒风险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对窃取用户信息、盗刷等违法犯罪行为要持续打击。

“免密支付”不是“免密裸奔”。科技的发展不仅应带来便利,也应带来更大的安全感。愿“免密支付”多添福分,少生事端。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