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2日电 题:智能体互联网,被“人工智能+”行动忽视的关键未来
作者 侯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助理教授
田溯宁 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
![]()
今年是“人工智能+”行动(《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发布年,也是“互联网+”行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收官年。对比两份出台时间相隔10年的文件,一个醒目的细节是:“平台”一词在“互联网+”文件里出现了62次,而在“人工智能+”文件中仅出现4次。为什么两次目标类似的政策设计思路截然不同?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分道扬镳?
笔者认为,淡化平台色彩是合理的。它既反映了人工智能作为认知技术与互联网作为连接技术的差异,也体现了对过去10年“互联网+”产业实践的反思。然而,淡化互联网本身是不合理的,孤立看待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更不可取。
不同技术,不同政策思路
“人工智能+”行动与“互联网+”行动的政策思路截然不同。“互联网+”行动的核心思路在于将互联网作为连接、整合、赋能各类资源与主体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通过构建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平台体系,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该文件浓墨重彩地强调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行动牵引作用:不仅“平台”一词高频出现,“鼓励互联网企业”更是直接出现8次。
上述区别可能源于技术经济本质的差异。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它像一张巨网,价值在于把原本分散的人、信息、服务串联起来。网络效应使得互联网具备自我扩张的倾向——网络越大,价值越高。因此,掌控入口的平台企业自然成为政策的核心抓手,而其“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被寄望为实现技术扩散的阻力最小路径。然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认知”——它像一个智能助手,价值在于让每个“节点”变得更聪明。无论是诊断疾病、优化生产还是辅助决策,人工智能都能让具体的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平台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实践
“互联网+”在产业界的对应概念是“产业互联网”。尽管这一概念最早由亚信提出,但后来成为腾讯、阿里等平台大厂的战略图腾。平台企业试图把控制力从消费侧延伸到企业侧,“挟”消费者以令供给。它们相信,流量的商业吸引力与云计算的技术经济性,在前后端高度互补,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有效路径。该思路与“互联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的政策表述高度一致。
然而,快速实现技术扩散并非企业客户的真实需求。前后台都由平台掌控,终究只是平台企业一厢情愿。2022年,代表腾讯拓展产业互联网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进行裁员重组调整;2025年,在“互联网+”规划的收官之年,阿里出售高鑫零售等新零售资产。实际上,2021年后,被现实教育的平台企业逐步放弃To B(面向企业)市场的平台思维,转而强调“被集成”。实践回到更朴素的To B路径:项目制、行业化方案与深度定制。
节点渗透阶段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行动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表述: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赋能”曾是平台企业最喜欢使用的词汇之一。它隐含着平台企业作为先进要素掌控者的居高临下。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驱动取代其成为新模式,而智能要素的供给却不再垄断在某几个企业手中。在此背景下,有理由对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的目标相对乐观。
首先,相对于“互联网+”,“人工智能+”阻力较小。“互联网+”致力于构建协作网络,需对接外部资源、达成生态共识,耗时费力。相比之下,智能驱动则致力于提升节点效率,关键互补品来自组织内部——流程、知识与数据——这意味着大量价值可以先在企业内闭环实现,落地相对容易。
其次,开源大模型大幅降低了智能驱动的供需门槛。在供给侧,不断进步的开源大模型是创业者的福音。相对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掌握在平台企业手中的局面,开源大模型极大地激发了应用开发热情。在需求侧,开源模型使得企业客户无需担心被锁定和数据让渡,刺激其采纳热情。同时,模型驱动的开发范式将极大降低定制服务成本,使得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低成本IT服务成为可能。
再次,人工智能支持从C端到B端的自然渗透。互联网To C(面向个人用户)应用与To B应用之间泾渭分明,后者通常涉及自顶而下的组织转型。相比之下,企业采纳人工智能应用很可能从员工自发使用相关工具开始。这不仅意味着企业采纳人工智能比较容易起步,也意味着员工流动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工智能采纳率。
与2027年短期目标不同,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及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中长期目标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需要在“节点”渗透的思路之外有“网络”策略支撑。比如,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各自推进的同时,智能经济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供给与需求的贯通和良性互动。在这方面,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效应至关重要——越多的需求方智能体将吸引越多的供给,越多的供给侧智能体将刺激越多的需求。
智能体互联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在这方面,智能体互联网是值得注意的概念。智能体互联网是基于开源协议、以智能体为节点的复杂自适应网络,代表着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最新趋势。
一方面,人工智能推动平台互联网向智能体互联网转型。开源大模型所代表的智能平权,使得智能体有可能实现智能的自给自足,进而打破平台垄断智能与数据、节点附庸于平台的互联网格局。同时,一系列开源智能体协议正在打破互联网平台的围墙。比如,Anthropic推出旨在提升单体智能体调用外部工具能力的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协议;Google推出面向企业内多智能体协作的A2A(Agent to Agent)协议;中国的开源社区则推出了旨在实现开放互联网上任意智能体之间的身份、发现与通信的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协议。
另一方面,依托智能体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终端将为“人工智能+”注入强劲动能。尽管节点渗透相对容易,但长期来看网络效应必不可少。这就好比,互联网产业尽管在web1.0(门户网站)时代初步成型,其社会级影响直到web2.0(社交网络)才逐步形成。当智能体的渗透在服务节点与用户节点都具备一定基础,智能体互联网的崛起几乎成为必然。彼时,“人工智能+”中长期目标才具备实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并未收官,“人工智能+”也未必是另起炉灶——两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结语
“互联网+”行动出台时中国互联网企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人工智能+”行动出台的当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还在卡脖子的威胁下寻找商业模式。历史情景与技术本质两方面的差异一起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政策文本以我们看到的方式出现。我们可以期待,智能体互联网的相关行动将加快“人工智能+”从节点渗透阶段向网络渗透阶段的过渡。(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