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刻度财经
永辉超市凭借胖东来模式调改店客流火爆,却难掩2025年三季度业绩下滑压力,商超行业的转型阵痛已至。
2025年国庆假期,完成胖东来模式调改后,永辉超市纷纷开店。468折价标签格外醒目,即时果切超过4小时打八折、6小时打六折、8小时直接下架,货架上既有引入胖东来同款橙汁,也有永辉自有品牌咏悦汇的精酿啤酒。
经过整改,永辉超市迎来了短期的流量盛宴,北京喜隆多店首日客流近5万人,销售总额170万元,上海青浦宝龙广场店营业一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166%,客流量同比增长64%,成为国庆商超赛道的黑马。2024年5月永辉超市开启胖东来模式调改,2025年三季度末累计完成222家,2026年农历春节前目标300家门店调改。
与此同时,永辉2025年三季度财报呈现出鲜明反差。《刻度财经》研究财报发现,前三季度营收424.34亿元,同比下滑22.21%,归母净亏损7.1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78亿元扩大8倍多。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单看第三季度,营收124.86亿元,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25.55%,与上年同期相比单季度减少约43亿元营收。
这种下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零售行业竞争白热化,朴朴超市的前置仓模式、盒马的高端生鲜与即时配送服务,分流了大量传统商超客流。永辉正处于主动瘦身阶段,为优化门店结构,关闭了长期亏损的尾部门店,同时对潜力门店进行闭店改造,导致门店数量和同店销售双双下滑,扩张步伐放缓直接影响了营收规模。
利润端的压力更为突出,2025年前三季度,永辉归母净亏损7.10亿元,扣非后净亏损高达15.0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62亿元增加8.40亿元;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亏损4.6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3亿元亏损扩大32.86%,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2025年三季度,受裸价和控后台策略影响,永辉超市毛利率受到影响。所谓裸价,即砍掉通道费、堆头费、条码费等传统后台毛利,以更透明的价格对接供应商和消费者,虽能提升商品竞争力,但短期内大幅压缩了利润空间。这是转型过程中的短期阵痛,是淘汰旧品、引入新品、优化商品结构必须付出的成本。
对于门店的优化,永辉超市CEO、全国调改负责人王守诚表示,永辉超市从高质量横向调改进入了精细化深度升级,当前调改阶段的重点是健康,通过对存量门店的主动优化,以及调改门店的纵深运营,筑牢长期向好的健康根基。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覆盖469家门店,销售额33.5亿元,日均单量17.2万单,核心用户粘性持续增强。这种变化背后,是永辉放弃全网撒网的流量策略,转而聚焦核心用户真实需求,优化配送时效、精简线上低效SKU、提升商品品质,让线上业务从赔本赚吆喝转向优新的可持续模式。
自有品牌的崛起成为业务重构的核心亮点。
2024年三季度末,永辉自有品牌营收14.99亿元,占总营收的2.75%,拥有279支SKU,当年新增23支,咏悦汇精酿啤酒2024年月均销售额达520万元。
更关键的是,永辉通过引入胖东来DL系列爆款单品,显著提升商品差异化竞争力,其中包含多款胖东来同款商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
调改门店的区域成效更加显著,上海调改门店全部完成升级,覆盖金山、闵行、浦东等八个区域,满3个月的稳态门店已初步实现盈利。福州奥体旗舰店调改后首月销售额同比激增。另外,郑州、西安、合肥等城市的调改门店也表现亮眼,成为区域业绩增长引擎。
门店调改的胖东来化是业务重构的核心载体。目前,222家调改门店已覆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成都、武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调改后的门店呈现鲜明的胖东来基因,SKU从1.5万支精简至8000-10000支,淘汰低效商品,生鲜区推行当日沽清制度,新增海鲜现加工、牛排代煎、免费切片等12项增值服务。除此之外,部分门店还设置了免费雨衣、雨伞、纸巾等便民设施。这些改变直接带动门店业绩,实现品质和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永辉超市当前的困局,本质是传统商超模式积弊与转型不彻底的双重矛盾。
永辉的首要困境在于战略摇摆与转型滞后。在即时零售爆发、消费升级提速的近三年里,永辉始终在规模保卫战与品质转型战之间徘徊。早在上游供应链,过度依赖多级经销商的模式导致商品性价比不足,直到2024年才启动裸价直采,而此时朴朴、盒马采用直采的方式。
在门店运营上,永辉超市前期盲目扩张导致227家尾部门店长期亏损,占用大量资金与管理资源,直到业绩持续恶化才被迫关店止血,错失了最佳转型窗口期。
值得警惕的是,其胖东来模式调改存在明显的试点光鲜、全域滞后的问题,调改店仅占总门店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大量二三线城市门店仍沿用旧模式。
其次是组织效率低下与文化断层。作为全国性商超巨头,永辉的组织架构存在明显的层级冗余问题,供应链改革、门店调改等决策流程漫长,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学习胖东来的过程中,永辉过度聚焦商品结构、服务形式等表层模仿,却忽视了胖东来爱与尊重,比如员工激励与授权。尽管调改门提出提升门店员工工资、推出分红制度,但在非调改门店,员工薪酬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缺乏系统化的培训与晋升通道,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形似神不似的问题突出。
再者是线上业务布局失误与用户粘性不足。永辉线上业务的规模收缩看似主动优化,实则是前期战略失误的被动调整。自营永辉生活APP运营乏力,线上业务未能形成与线下调改门店的协同效应,商品品类与线下重合度高,缺乏专属爆款与配送时效优势,难以形成真正的用户粘性,沦为线下门店的补充渠道。
不过,困境背后也暗藏破局机遇,而永辉超市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直面问题、精准发力。
永辉超市已明确三年内锁定200个核心战略伙伴、打造100个亿元级大单品的目标,当前改革仍需落地细节,一是要扩大直采范围,将生鲜直采率从78%提升至90%以上,覆盖更多地标农产品与进口商品,彻底摆脱对经销商的依赖。
强化供应链数字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反向指导供应商生产,减少库存积压与商品汰换损失;三是要巩固供应链反腐成果,建立公开透明的合作机制与监督体系。
未来改革需打破核心商圈聚焦的局限,加快二三线城市门店调改进度。在复制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需要坚持标准化和本地化结合,将SKU精简、当日沽清、无理由退换货等核心标准全面落地,也要根据不同区域消费习惯调整商品结构,如福州门店保留鱼丸、肉燕等本地特色,渭南门店强化生鲜折价策略,让调改模式真正适配全域市场。
2025年的永辉超市,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转型十字路口。三季度业绩的下滑,既是行业周期压力的体现,更是自身积弊的集中爆发。
这场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永辉自身的突围,更在于为中国传统商超提供了转型镜鉴,当价格战失效、规模扩张触顶,唯有回归零售本质,聚焦商品品质与顾客体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永辉能否实现从规模到品质的跨越,取决于能否将调改成功经验真正复制至全域,能否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组织与供应链体系。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商超行业的品质拐点已至。永辉仍有机会凭借改革重获新生,这既是永辉的唯一出路,也是所有传统商超的必答题。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